2020年09月03日10:31 来源:青海日报
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出发,沿着308省道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玉树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甘达村。这里房屋错落有致、依山傍水,新村道路、水电、垃圾房、公厕、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一应俱全,已然成为一座崭新的产业发展新村落。
在路边最显眼的位置,是远近闻名的甘达利众专业综合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5月,由村民民主选举懂经营、会管理、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合作社领导班子,同时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对合作社进行监督管理。这里有超市、养殖基地、炒面加工坊、冷库基地、手工制衣作坊、喜宴大厅、宾馆等,以贫困户合股集中自主经营的方式,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49.76万元投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逐步扩大经营,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计问题,也让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每年都能有额外的分红。
8月末的一天,当我们走进合作社超市,各种零食饮料、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应有尽有,还有很多牧民自己做的手工产品。“你看这些藏族服装、灯芯、牛绳,都是我们村民自己手工制作的,像灯芯和牛绳的原材料,村民都可以就地取材,做好了以后由合作社收购售卖,你别小看这个灯芯,冬天村民不能放牧的时候,在家做灯芯每人每个月可以收入1300元。”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介绍说:“你看,这超市门前是308省道,是通往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玉树市隆宝镇、哈秀乡的必经之路,周边的牧民和路上来往的商客都是我们的客源,加上无需门面费,进货有我们合作社自己的运输车队,所以成本低,不愁销路,收入就高了。”
桑旦兰周介绍,在甘达村的脱贫工作中,他们把有致富意识和有劳动能力无资金的贫困户,纳入到合作社中担任工作人员、养殖人员、放牧人员或挤奶工,帮助转移就业;对有草场无牲畜或有牲畜无人照料的贫困家庭,鼓励他们将草场和牲畜进行流转和整合,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到村级合作社。并新建了3座畜棚,投入15万元购置牲畜,加大了甘达村酥油、酸奶等乳制品的产量,形成食、住、购买一条龙服务,为度假村的游客提供方便。
随着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甘达村将生态保护也融入度假村旅游中,“生态马帮”就变成了甘达度假村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甘达村位于扎曲河源头,区域内有200多个泉眼,生态保护已成为村里牧民的习惯,我们让‘生态马帮’带游客体验牧民生活的同时,给游客讲解地道的牧民生活文化和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把敬畏大自然,生态保护融入每一个人心中。”桑旦兰周说。
采访时,合作社超市里有一个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他是伊尕尼玛,不仅是村民选出的合作社副理事长,还是合作社手工制衣作坊的“师傅”。为解决村中剩余劳动力的脱贫和就业,合作社专门设立了手工制衣作坊,吸纳有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学习技能脱贫。从老手艺人那里学得一身本事的伊尕尼玛就担任了传授技能的“师傅”,他手把手教出的12名徒弟成了作坊里制衣和教学的骨干。
朴实的伊尕尼玛欣慰地说:“我教他们做衣服,不仅让他们有了更稳定的收入,解决了温饱,还让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村民自己做的衣服就放在超市里卖,价格比较便宜,我们自己和附近村民都喜欢来买。”他指着超市里挂着的一件件藏族服装给记者介绍,一个人制作一件夏装可以赚45元、制作一件冬装可以赚70元,一个月的收入可达2000多元。
甘达村一直以来重视技能扶贫和就业扶贫工作,经常组织村民参加市里的缝纫、汽修、驾驶等培训,同时合作社的手工制衣作坊也开展培训,并为村民提供实践平台。从过去守着牛羊过日子、“靠天吃饭”挖虫草,到如今有分红、有工作,村集体经济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更提升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自主精神。依靠着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好渠道、好平台,村民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的强烈意愿得到实现,更实现了甘达村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桑旦兰周说:“村里现在更加重视智力扶贫,这代人可以学一门手艺,下一代人我们要用教育从根上解决问题。”甘达村不仅有村小,还设立了幼儿园,近年来村民开始注重学前教育,不仅控辍保学率达到100%,入园率也达到了100%。我们在甘达村邹凌玉树第一希望小学的一隅看到了幼儿园的教室、休息室和食堂,外面铺着干净的草坪地毯,周围都围着护栏,玩具收纳得整整齐齐,房檐下架着监控器,守护着孩子们的游戏区。
正是对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认识更加深刻,近年来甘达村教育师资力量越来越好,助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保证让孩子改变命运“站起来”,让贫困家庭“走更远”,彻底改变贫困内因,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甘达模式”下,这个玉树草原上宁静村落的小康之路正稳步向前。(本报记者 金玥彤 秦睿)
相关专题 |
· 脱贫攻坚高原行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