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决战西海固

张文攀

2020年08月03日11:0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决战西海固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站在山坡上俯瞰村庄,红瓦砖房掩映绿树间,水泥村道依山势延伸,一派诗意田园风光。

涵江村原名“烂泥滩村”,以“天晴扬灰,下雨烂泥”得名。2017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帮扶下,村里修起了硬化路,建成了集体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家种草、户户养畜,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庄面貌大幅改善。不再被“烂泥”困扰的“烂泥滩村”,正式更名为“涵江村”。

“烂泥滩”的重生,只是宁夏西海固涅槃影像的其中一帧。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宁夏西海固自20世纪70年代开启扶贫历史大幕以来,历经数十年扶贫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力攻坚,目前,宁夏还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和1.88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摘帽。

在交总账的历史时刻,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以“四查四补”为抓手,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整改补短板,攻难点强弱项,做好疫情防控“加试题”,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群众的评判、国家的考核、舆论的监督。

于细微处绣花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能否如期脱贫、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世界瞩目。

今年以来,宁夏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完成情况、开展“四查四补”和解决突出问题情况等,对西吉县实施挂牌督战,对全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基础条件较差的80个薄弱村进行重点帮扶,逐人逐户过筛子、逐村逐项补短板。

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二岔马村就是重点帮扶的薄弱村中的一个。

二岔马村有219户1025人,以发展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在这个距县城约48公里的偏僻小山村里,39岁的沙存福因种种原因游离于脱贫攻坚政策之外。

“精准识别的时候,我名下有一辆二手汽车,虽然转手卖掉了,但没过户,又联系不上买家,因此没有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沙存福说,几年来,一家7口挤在36平方米的住房里,媳妇患有先天性癫痫,两口子都无法外出打工,靠养羊为生。2015年他用光了积蓄,勉强搭了三间房子的框架,迟迟不具备入住条件。

今年4月的“四查四补”中,沙存福再次提出低保申请,经逐级上报、审核,一个月后,沙存福家拿到了两个低保名额。村里帮他争取到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一年工资9600元。

在沙存福一家迎来新生的同时,二岔马村离全面小康也越来越近。村党支部书记沙维武告诉记者,今年4月,在闽宁资金的支持下,村里买了2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新建32座牛棚,规划建设了54座青贮池。前不久,连接二岔马村和三岔村之间的8公里土路也得到了硬化。

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任何细微处的疏漏都会影响脱贫的质量和成色,更需精细调度、精准施策,下绣花功夫。

今年,宁夏对脱贫攻坚实行动态式监测、台账式管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针对全区“四查四补”中摸排出的5.28万个各类问题、短板、弱项,拉条挂账、督办落实、逐一销号,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县清零、村出列、户达标、人脱贫。

目前,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已全部返校复学,全区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今年累计确定的12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11户边缘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全部完成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全区对已界定的边缘易致贫人口2.57万人、脱贫不稳定人口1.47万人实施动态帮扶,全力防止返贫致贫。

在延链上用功

在固原市隆德县的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序地将水晶粉丝及配料包装封盖。

这是一家隆德县招商引进的福建企业,2017年以来先后建成年产量2万吨马铃薯水晶粉丝、方便粉丝及1000吨的亚麻籽油生产线,年可消化本地马铃薯15万吨,带动当地马铃薯种植10万余亩。该公司副总经理杨俊有告诉记者,通过工业生产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种植马铃薯增加收入,还带动了商超、餐饮业、电商平台等的发展。目前,企业吸纳务工人员4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7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保持脱贫摘帽的步伐稳健,必须全面夯实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

在宁夏西海固,大多群众靠传统种养殖为生,长期处于“土里刨食”的自然经济状态。近年来,贫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当地特色,延长链条,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让一产嫁接二产、融合三产,帮助老百姓“土里淘金”。

乡野大地,一颗马铃薯串起产业链的同时,一头牛、一株艾草、一棵小杂粮……纷纷牵出一条条脱贫致富链。

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村,“针灸鼻祖”皇甫谧,因一株艾蒿再次“火热”。

“这里是中华名医皇甫谧故里,艾草种植历史悠久,我们把历史文化和艾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地域品牌,让长在地里的草进生产车间、上电商平台,形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宁夏煌甫谧艾益康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晁主铎说。

2018年,返乡创业的皇甫村村民晁主铎将目光锁定了黄土地,他流转了600亩土地种植艾草,建立扶贫车间开发艾柱、艾草枕、足疗包等10多个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又带动周边20个村种植艾草1000亩,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60万元。今年1月以来,晁主铎和一家互联网销售公司合作,开辟线上销售渠道,累计销售额达6700多万元。

“在这儿上班一个月稳定收入2600多元。公司还教我们上网直播卖货,干得好还多一笔收入呢。”古城镇高庄村村民康芳说。

在宁夏农村,过去养牛为耕田,现在养牛为致富。海原县三河镇代店村养殖户柯斌的院子里,一排排整齐的圈舍,一头头壮实的肉牛,一道道规范的流程,处处展示着现代化规模养牛范儿。

“以前家里只有几头牛,多亏了基础母牛银行产业扶贫的好模式,现在养了40多头牛,一年收入20多万元。我们村家家养牛,都期盼着多养牛、养好牛。”柯斌说。

海原县创新“基础母牛银行”模式,累计向117个村12925户养殖户赊销西门塔尔基础母牛32051头。肉牛饲养量从2014年的15万头增加到去年底的27万头。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来自养牛的收入达到1100元。

随着肉牛产业“牛气冲天”,奶牛产业也越来越“牛劲”,去年以来,宁夏依托奶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分别与蒙牛、伊利集团签订百亿、千亿元的奶产业链集群项目;着眼于更“红火”,宁夏枸杞以科技创新、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等推动枸杞产业与文化旅游业、休闲观光农业、医养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盐池滩羊通过科学化养殖、精细化加工推动产业价值链再造……

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中,产业扶贫的政策唤醒了各地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宁夏西海固地区越来越多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在产业升级、产业融合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求山绿与民富双赢

夏日的彭阳县,漫山翠绿,草木葱茏。

雨后,白阳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闫生栋爬上山坡,“这个位置看我们村非常美,红色的是亮堂的砖瓦房,蓝色的是新盖的牛棚。等秋天收了玉米,满院子又是一片亮亮的黄色。”

红黄蓝三色,点缀在漫山的柔软绿毯上,构成了一幅摆脱贫困、逐梦小康的亮丽画卷。

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西海固的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注定要同频共振、互促双赢。在固原市,山绿和民富双赢始终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多年来,固原市一以贯之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着力选准适宜固原市的“一棵树、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分类布局到绿化造林、城市园林、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庭院经济等领域,把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统筹结合起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行走在宁夏南部山区,山峦沟壑间,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逶迤远去。过去,家家户户把牛羊看得金贵;如今,群众把这里的一草一木当成宝贝。

“这些年,干部群众在荒山上种树、种经果林,建圈棚搞养殖,山坡一点点变绿,地变平了,路变宽了,老百姓有了致富的产业,享受着好的生态。”闫生栋说。自200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一直在做两件事:让荒山绿起来,让百姓富起来。

十几年来,四面环山的中庄村为守护青山持之以恒地努力,也逐渐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去年,中庄村致富带头人乔守恒投资70多万元升级改造了自家的窑洞和庭院,发展民宿经济,“南方来了一个纪录片的摄制组,正谈租价呢。”

在宁夏摆脱脱贫、走向全面小康的路上,经济林不仅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更成了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山绿与民富在探索实践中走向双赢。

在西吉县兴隆镇下范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志雄最近正联系邀请陕西杨凌的农技专家给村集体的500亩矮化密植苹果做技术指导。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才有七八百的收入,年年收割后留下满山的黄土。种苹果不仅保持了水土,经济效益还能翻番。”马志雄说。2018年,村上多次组织群众去临近的甘肃省静宁县“取经”,并于去年试种矮化密植苹果,预计盛果期每亩地收入较种植玉米高出10倍。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后,都在果园打工,每年村集体还有一定的分红。

实践告诉西海固,固守原来的那方乡野的生活,并非最好的选择,而要在发展中统筹经济与生态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只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就既能有好生态,又可享好生活。

决胜之年,攻坚时刻,行走于宁夏西海固的山峦之间、旱塬之上,处处都是紧弦加油、胜利在望的豪迈,到处都有查漏补失、高分交卷的步履铿锵。

(本报记者 张文攀)

(责编:王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