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向着文艺的星辰大海——文艺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精神一周年记

2020年07月16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向着文艺的星辰大海

总有一些时刻,穿越时间烟尘依然熠熠生辉。

2019年7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寄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

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墨香氤氲,纸短情长。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和信赖,贯穿着对新时代文艺事业的要求和期待。

一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嘱托,志存高远,一次次重新出发,又一次次满载而归。

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怎样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文艺作品?中国文艺工作者在潜心创作中回答时代之问。

以文艺初心为灯,向灵魂深处书写

2019年7月16日,人民大会堂,黄豆豆心里沉甸甸的。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贺信,兴奋、喜悦、激动,但更多的是迫切。他坦言:“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充满期待,我们定不能辜负期望。”

怎么办?如何干?

3天后,他就走进排练厅,开始排练《舞出中国风》。一遍遍精雕细琢,一次次夜以继日,黄豆豆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创作中。

19天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出中国风》公演。黄豆豆站在舞台上,灯光、音乐、鲜花,掌声萦绕。这一刻,幸福和激动都幻化为美丽的音符,在他的足尖跳跃滑动。

循着贺信精神的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向着文艺的星辰大海,向着时代和人民,扬帆远航,破浪前行。365个日日夜夜的发展和奋进,中国文艺迎风生长、开花结果。

这一年,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缔造了2019年中国文学的高光时刻。电影《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托举起2019年国庆档票房奇迹。话剧《林则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沂蒙山》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一年,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主旋律不断唱响。电影《决胜时刻》、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小说《新世界》《交响乐》等,浓墨重彩献礼共和国70岁生日;《致敬英雄——2020抗疫报告文学集》《战“疫”中国:全国美术作品选》等图书,汇聚众志成城抗疫的精神力量;电视剧《花繁叶茂》、报告文学《百里洲纪事》等,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王蒙最近又有一件“喜事儿”——他的长篇小说《笑的风》出版了。86岁的“高龄少年”再出征,成为文艺界的一桩美谈。

小说“竖跨”六十年,横扫大半球,借助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中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风云变幻。文学评论家孟繁华称《笑的风》,“写的是时代之风,是作家心灵自由之风”。

“写不出大时间、大空间、大变化的小说,怎么对得起师友读者?怎么对得起吾国吾民、此时此代?”王蒙不懈地创作,不懈地追求经典,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奋进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他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以文艺初心为灯,向灵魂深处书写。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把创作当成中心任务,把创作精品当成毕生追求,把对时代的感知、祖国的礼赞、人民的热爱全部装进作品。

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这几日,文艺界在为李迪的去世而惋惜哀悼。

李迪何许人也?一名扎根人民的作家。从公安一线到边地加油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湘西苗寨,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创作的《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等,成为时代的真实记录。

是作家,更是战士。2019年11月,69岁的李迪响应中国作协号召,再次出征,前往湖南省十八洞村蹲点采访创作。翻山越岭,穿沟过寨,李迪的足迹踏遍这里的土地。

回到北京,李迪承受巨大病痛,坚持写作《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最后六个故事,他已无力坐在桌前,是躺在床上,对着手机那边的速记员口述的。手术之前,他还签发了图书出版前的最后改样。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撰文缅怀说:“他真是一团火,跃动着,燃烧着,给这个世界送来热量和温暖。”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就是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山河静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城市和乡村都按下了暂停键。

“去!”面对中国作协的委派,李春雷一口答应。“作为一名纪实作家,如何记录和见证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只有那里,才是最佳位置。”而彼时,武汉“硝烟”弥漫,前路未知。

以笔为枪,逆行出征。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生死交织的ICU病房,在1400多万武汉人的生活现场,李春雷早出晚归,穿梭其间,听着、记着,采访着、创作着。

35天,18篇报告文学,李春雷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部倾注笔端。那些战斗者、奉献者、奔波者和建设者,那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们,成了报告文学的主角。他们正是创造历史的力量,他们就是伟大的人民。李春雷感言:“武汉之行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次大的开阔,这种经历是在任何书本上都读不到的。”

武汉,9秒,66天。一部视频短片,勾勒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的逆行足迹。疫情期间,他带领摄影小分队,屡次出入重症病区,为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拍下肖像。“4.2万余张照片,4.2万余次感动。66天的武汉之行,没有虚度。”在李舸的眼中,所有参加抗疫的医务工作者都是“侠之大者”,是人民英雄。

一部文艺作品,就是一团火光,一次驰援,一声问候。不仅仅是李春雷、李舸,还有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家在湖北,在广东、上海、北京,在全国各地,自觉投身于抗疫斗争,记录和传播这场战疫中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权称为艺术家。”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在哪里,文艺的触角就在哪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剧场走向云端,在新媒体平台上创作作品,为爱发声。

2月2日,文艺界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首发,成龙、吴京、王力宏、佟丽娅等演艺人员共同讴歌真情,唱响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时代强音。

3月5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迎来一场特殊演出。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文联的艺术家化身轻骑兵,通过网络直播,为医护人员和病人送去温暖和祝福。“方舱医院直播”,覆盖武汉13家方舱医院,成为抗疫战场上的一抹暖色。

和人民一道前进,这是几代中国作家艺术家的精神和道路,正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信念。

2019年,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赴新疆克拉玛依、广西百色、四川凉山等20多个地区开展慰问演出。“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活动,面对面直接服务基层群众10万余人,把丰富的精神大餐送到百姓身边。中国作协首次开展“深扎”表彰工作,刘庆邦、关仁山、赵德发、彭学军等44位作家获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在细致铺陈中雕刻民族奋进的灵魂

杜甫出圈了!

2020年春,英国BBC拍摄的一部中国纪录片走红海外,主角正是中国“诗圣”杜甫。透过纪录片,人们重新认识了诗人杜甫,见识了唐代的优雅文明,更解读到了中国文化的阔达包容。

中国是一部大书,文化一脉相承,精神一以贯之。纪录片的走红带来深刻启示: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4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正如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所说:“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

2019年12月,北京。时隔21年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再次召开。

面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诗歌创作如何与时俱进?诗人们共同提到一个关键词:中国精神。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和故事。广阔的天地和无尽的可能正在诗人面前敞开。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向着诗歌的人民性、向着诗歌的时代感、向着诗歌的世界化,诗人们重新踏上新征程。或以真实笔触记录新时代中国的崭新气象,或从细微处探寻时代发展中的步履与足音,一部部作品犹如一支支画笔,在细致铺陈中雕刻出民族奋进的灵魂。

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创作天高地阔。

这是一份令人兴奋的成绩单。6月15日,具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线上开幕,中国9部作品入围,中国元素再次惊艳世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纪录片《武汉战疫记》、网剧《三叉戟》等作品走红海外,向世界展示一个奋进的中国。网络文学依然是走出去的生力军,2019年仅阅文、掌阅等几家主要文学网站,对外授权作品有3000多部,上线翻译作品近千部。

2020年,时间过半,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越来越近。

文艺不能缺席。中国文联选派20余位知名词曲作家深入到12个国家级贫困县采风创作。中国作协组织开展“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选派25位作家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创作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伟大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

背上行囊,带上纸笔,作家王松一走就是数千里。从崇山峻岭到革命遗址,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王松深入乡村的褶皱腠理,寻访赣南脱贫攻坚的密码。

在行走中,更懂得脱贫的分量。王松感慨说,每个村庄的内部都在发生着“聚变”和“裂变”。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人的内心。表面虽不动声色,但产生的温度却很炽热。这个温度,就是对摆脱贫穷、走出贫困的热望。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文学大有可为。

最是一年春好处,姹紫嫣红竞芳菲。

这是一个需要史诗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史诗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大家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大家的时代。

头顶群星闪耀的文化星空,脚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中国文艺正乘风破浪,阔步迈向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丽境界。

(本报记者 刘江伟 郭超)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