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稿件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

记者手记:一起来做稻田的守望者

2020年07月22日13: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起来做稻田的守望者

姚奕

出差结束,提着行李走进家门,妈妈吃惊地看着我:“晒得这么黑!”

不仅是我,“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赴吉林省团队的所有人,都比一周前黑了至少1个“色号”。短短6天的田间地头走访,不仅肤色上接近了采访对象,精神世界也与农民、农村、农业有了更深切的亲近感。

出发之前,带队领导定了规矩:不在会议室听介绍,所有调研采访都到一线、下基层。到了吉林,我们跟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会师。这也是此行与一般采访的不同——要进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成就报道,同时也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反映经验、路径、模式,也希望带来一些思考。于是,我们跟专家一起去听去看去感受,一路讨论、思考、研究。这让此次调研丰满起来,也有了更多的深度。

我们看到了农民生活可喜的变化,比如和龙市光东村旱厕已全部改成了室内卫生间,跟城市没区别。团队中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到过东北农村同学家中做客。回忆起冬天去旱厕的经历,印象颇深。看到光东村完成了厕所革命,他说:“想到同学一家将来也能用上抽水马桶,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我们看到了发展产业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想多赚钱,不能只满足于传统的种地、养殖。大米要初加工,也要考虑深加工;除了种植桑黄,把它加工成直接可冲饮的切片获利更高;木耳可以做成开袋即食的零食,从而延伸产业链。此外,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与二、三产业融合的扶贫形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我们也感受到,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的农产品品牌众多,但销售是短板,想打出全国影响力还需要不懈努力。另外农业发展还面临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融资不容易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调研采访的时间越久,越感觉农业是篇大文章。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作为媒体人,我们也很想为当地发展做出一些努力。一路上,我们记下很多农民创业者和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通过人民网“人民优选”等平台,协助他们打开思路、扩宽渠道。

回想起此次调研采访,很多场景让我们难忘。在看到光伏发电板的时候,同事用一句古诗“甲光向日金鳞开”来形容,比喻它们像守城将士一样,甲冑闪闪发亮地守卫着周边的稻田。这让我觉得很形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守护好我们的稻田,端牢国人的饭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期待读者通过我们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助农行动中!

 

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的真实硕果

王天乐

“再等我会儿,我马上拍完!”这是我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访时,跟同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作为摄影、摄像记者,这里美丽的画面让人感觉永远拍不完。

这是我第一次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访拍摄。首站就到了和龙市。7月的和龙,一望无际的稻田,郁郁葱葱。来和龙市这几天,每到一个采访点都会飘起淅淅沥沥的太阳雨,耐心等上一会儿,往往就云开雾散。经过雨水的洗礼,山朗润起来了,稻田迎风摇曳,到处生机盎然。少许构图,轻按快门,就能拍出一张完美的图片。

在光东村采访的时候,返乡创业青年金君告诉我们,他回乡创业建立的大米品牌,通过实体店、电商渠道等进行销售,很受欢迎。临近采访结束他想请我帮个忙。想让我用无人机帮他在稻田里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因为他每年都会在稻田里“写字”——把紫稻种在水稻之间拼成汉字。今年写的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此来表达心中对祖国的祝愿。

俯瞰光东村共享稻田。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光东村村民朱金淑接受采访。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出发前,同行的记者曾给我讲,延边的朝鲜族聚居村以干净整洁著称。来到和龙市金达莱村,果然感到这里的小院清爽干净、极具民族特色。用航拍器在空中拍摄可以看到,一排排民俗小院整齐地分布,配上村后的绿水青山,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据介绍,金达莱村的朝鲜族民俗特色房有120余座,村里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已由传统单一农业种植转型为以民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旅馆相融合的复合型发展方式。村民年均收入达到2.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

金达莱村村貌。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俯瞰金达莱村村。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这次采访,我们走出了办公室、走出了城市,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我们用亲身体验和真实所见、所闻,创作出带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用镜头记录农村的变化、农民的笑容。脱贫攻坚承载初心,小康之路永远属于人民。

 

闲地不荒 流转生金

梁秋坪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调研的几日里,听到最多的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致贫。

细细回想当时的采访过程,偌大的村子里,青壮年和淘气孩童的身影难得一见,年逾花甲的空巢老人随处可遇。“儿子、女儿现在搬到城里了”“孩子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回村”,问起老人们,回答常常如是。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病有所医”已有很大改观,但是如何让“空心村”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进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还是个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依靠产业拉动,不少地方在根治“空心村”贫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这里面有一味不可或缺的“药引子”——土地流转。

无论是光东村覆盖面积逾100公顷的“共享稻田”、还是南沟村流转35公顷土地打造的桑黄生产种植基地,亦或汪清县占地面积逾450公顷的光伏产业园区,无一不在力证“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光东村的朝鲜族阿妈朱今淑不必再干种地这样的重体力活,也能得到7000元土地流转费;桑黄生产种植基地的徐明福老人,无需因老伴儿生病长年吃药而发愁;汪清县大北沟村的郎大叔收入翻了三番,日子越过越富足……

贫困县的脱贫之路,离不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空心村的振兴之路,更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气魄。对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链相对不成熟、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贫困村来说,不妨换换思路,用好“药引子”,疗愈“空心化”,引回“金凤凰”。也许彼时,乡村人气才能聚起来。

 

“小”产业也能撬动“大”扶贫

 李洋

车辆行驶在吉林东部的山区小路上,望着窗外的长白林海,我不断地思考。曾经以为在一切变得十分便捷的今天,干事创业应该不难。但几天来在山区采访的所见所闻,又让我感觉山里人想干成点事业好像还是没那么容易。这里的困难群众将如何保证脱贫之后不返贫?又将如何步入小康之路?

通过一整天的采访,山间里一眼望不到头的木耳农场、桑黄基地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原来大山里脱贫的“金钥匙”,仍然藏在这绿水青山之中 。

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差、相对成熟的技术,加上吉林东部山区丰富的资源,成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天然优势。

只要肯动脑、有决心、想办法,小小的食用菌也能被人们“玩”出花样。比如,传统的黑木耳已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泡发食用,通过技术手段,木耳的衍生产品已经扩展到减肥充饥的代餐、多种口味的即食零食、菌菇罐头、再到用于加工有机肥料的废弃菌包收购,每项产品的再次细分,都能为困难群众带来一次新的致富机会。

脱贫路上,不仅要有向天向地要产业的气魄,还要有用“小产业”去撬动“大扶贫”的智慧。

 

将青春写在白山黑水间

任佳晖

在7月7日的调研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群年轻人。

专业——王世明是和龙市八家子镇党委副书记,出生于1989年。当我们问起镇上的产业时,他如数家珍:去年,八家子的桑黄产业收益5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今年预计实现收益可达150万元。他还打算以创建“桑黄康养”特色小镇为契机,持续为农民增收。

尽责——金浩是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书记,也是一位“85后”。柳洞村现址是易地扶贫搬迁落成的新村,金浩对村里52户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在这已经是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们走访了村里一位大娘,问起多久见村书记一次时,大娘笑着说:“他每天都来。”

忠诚——在今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00后”解放军战士,今年20岁,家在南方,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吉林戍边。问起将来的打算,他说想成为士官,这样就能为祖国多站几年岗了。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聚焦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也看到了白山黑水之间活跃着的年轻身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花开有期 精神永驻

任佳晖

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吉林,开启调研采访。

7月6日,调研报道组来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初到和龙,就看到路边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静静伫立在公路旁,青山掩映,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20分钟的车程里,经过了三座这样的纪念碑。

和龙所在的延边州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路边的纪念碑便是证明。在短短的时间里看到这么多纪念碑既让人震撼,也让人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在今天的探访中,我们领略到了老区人民身上自强不息、乐观昂扬的精神——

“85后”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奔忙,皮肤晒得黝黑;从日本留学回来返乡创业的青年正致力于打造大米品牌,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信心;乡村旅游民宿的负责人说红色旅游大有可为,言语间满满自豪……

诗人贺敬之访问延边时,曾写下名句:“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金达莱的花期只有4、5个月,但先烈们留下的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早已生根发芽,鼓励着延边人民不畏艰苦、自强奋斗。

(责编:任佳晖、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