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

2020年07月14日19: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吉林省,就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开展调研采访。

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全景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位于吉林延边州和龙市。基地建有大棚245栋,共栽培桑黄菌段106.8万段,去年实现收益5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今年预计实现收益150万元。今后,八家子镇计划以创建“桑黄康养”特色小镇为契机,实现多元化生产经营,持续为农民增收。

小小的食用菌成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手。而这背后的技术支撑,来自我国知名的菌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

食用菌产业如何助力地区脱贫?“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对李玉院士进行了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桑黄种植基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李洋摄

人民网:您深耕农业领域多年,近年来吉林省发展农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李玉: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吉林省说,藏粮于地实际上就是黑土地保护工程。吉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实施农业“十大工程”,其中第一个就是黑土地保护。这些年,黑土地遭到了一些破坏,地里很多养分都流失了。如何恢复黑土地的活力,是藏粮于地的首要任务。为此,吉林省提出了很多对黑土地的保护措施,包括耕种制度。原来的耕种制度是65-70公分一行,我们现在把三垅变为二垅,二垅各种二行,即三垅变二垅,二垅变四行,这样中间就留出了一部分土地。秸秆也不用焚烧,直接让它们烂在地里形成保护层,黑土地就会逐渐肥沃起来了。

八家子镇种植的桑黄 李洋摄

人民网:八家子镇为什么选择建立桑黄产业?

李玉:桑黄产业是吉林省的一个特色产业。和龙这一带,山区比较多,很多年份低温冷旱,非常适宜种植桑黄,是因地制宜的选择。

和龙这里,林业局原来都叫森工局,靠卖木材获取收入。现在不搞伐木了,森工局变为林业局,管护这些森林,那收入从何而来?当地找我们商量,想发展林下经济。我先后派了很多学生到深沟里调查,看林下到底有什么东西,发现了很多野生植物,特别是菌类。菌类是这里的特产,桑黄就是当地极富特色的东西。桑黄药食两用,在抗癌、调节血脂血糖、治疗痛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场前景很好,而且在中国古书中就有记载,历史很长,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我们当时就商量,把桑黄产业做大,就可以引领全国,现在也确实做到了。

人民网: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很多地区非常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建设?

李玉:用我自己的话来说,食用菌产业有三大优势。

第一,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了鸡粪、牛粪、马粪和秸秆,把它们变成了资源。

第二,食用菌产业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对循环经济有一个标准,叫“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食用菌产业就可以实现。动物的粪便、植物的秸秆,自然烂掉没有收益,而食用菌产业则利用动物的粪便、植物的秸秆进行生产,让它们变废为宝,是一个真正的循环经济模式。

第三,食用菌产业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力军。“菌”这个字,底下的部分念“囷”,《说文解字》对“囷”的解释是“廪之圆者”,就是圆顶的粮仓。方框里面写了一个“禾”字,就证明老祖宗告诉我们,好好的种蘑菇,好好吃蘑菇,蘑菇是一个大粮仓,里面充满了粮食。蘑菇富含40%多的蛋白。换句话说,如果所有作物都不产粮食了,利用杂草、秸秆却照样可以种蘑菇,维持人的生命。

食用菌产业的这些基本属性,我总结为“五不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争资源。

不与人争粮,就是养鸡、养鸭子、养猪等等都得用粮食,蘑菇不需要,用秸秆就行。

不与粮争地,只有好的地才能种出粮食来,但像戈壁滩这种地方都可以种蘑菇。

不与地争肥,食用菌生产利用的是动物的粪便、植物的秸秆,不与其它农作物争肥料。

不与农争时,食用菌什么时候都可以种。像八家子镇我们现在看到的桑黄,就是去年种上的。而其他农作物必须不违农时,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意思是荞麦是救荒作物,这一年前头到8月份如果什么粮食都没有,就赶快种上荞麦,要不然后半段就活不了。但是蘑菇不需要拘泥这样的时间限制,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都可以种。

关键是不与其它争资源,不但不争资源,而且把废弃物资源化了。

正是这“五不争”的特点,赋予了食用菌产业优势。1978年中国的食用菌产量是5.7万吨,到了2018年,中国的食用菌产量上升到接近4000万吨,创造的价值是二千多个亿,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的第五大产业。我们的食用菌产量在全世界占了70%以上,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的生产大国。但我们不是食用菌生产的强国,需要我们从业人员,包括广大的工农、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更强的食用菌产业内涵。这正是我们现在为之努力的一个主要方向。

不同种类的木耳 李洋摄

人民网:您和您的团队帮助很多地方建设了食用菌产业,您觉得食用菌产业的建立对一个地区能产生哪些长远的影响?

李玉:食用菌产业的影响,我总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选择。都说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吉林是玉米种植大省,产业结构调整不种玉米种什么呢?就是菌类作物。

第二,食用菌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一个新机遇。菌类可以入药,可以作为营养添加剂,平时还可以炒菜,吃了对身体有好处,增强免疫力。所以大健康产业赋予了食用菌产业新的生命力。

第三是精准扶贫。全国有5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有四百七八十个首选了食用菌产业,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脱贫。吉林省西部有一个那金镇好田村,通过种植“玉木耳”,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这种例子太多了。

第四是“一带一路”。我们的技术可以援助,我们的设备可以出口,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食用菌产业,让它们很快进入先进行列。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食用菌产业。一些乡村脱贫了,但村子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产业都没有,那不叫美丽乡村。食用菌产业可以填补产业的空缺。此外,美丽乡村建设要满足人们的美好追求,人们最美好的追求首选就是吃,而且要吃出营养来,吃出健康来。食用菌在这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网:您和您的团队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项目去支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李玉:确实遇到过困难。有些地方此前没有种过食用菌,不太敢接受种植。我们就需要先做工作,给他们菌种,给他们做出样子来,然后培养种植骨干,逐步推进。

还有一些地方原来有食用菌种植的基础,就会质疑我们带去的食用菌品种。在柞水,有些人一开始不认可我们的木耳品种。我说,你们的木耳和我们的不一样,不信我们就比比看。我们带了20多个品种,和当地的品种进行对比,确实是我们的品种更好,当地的干部也认可。所以,菌种或产品自身要过硬,才能在扶贫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网:实现脱贫之后,食用菌产业能在保障不返贫上做出哪些贡献?

李玉:食用菌产业帮助地区脱贫,在保障“脱贫不返贫”方面就需要对食用菌进行加工,让它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玉木耳”可以做成饮料。我还提出了食用菌的主食化,使食用菌进入我们的日常饮食,将面条、大米、馒头变为食用菌面条、食用菌大米、食用菌馒头,既增加了营养,同时减少了粮食用量,还丰富了口味。如此推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取得更多效益,也是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想,食用菌产业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当中肯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种作物,一个农业项目能够在40年内以700倍的速度增长,但是食用菌做到了。所以,我相信食用菌产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刘红 姚奕 任佳晖 梁秋坪 王天乐 李洋)

(责编:任佳晖、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