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10:31 来源:宁夏日报
福建援宁干部林月婵(前排左三)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修路架桥”,是名副其实的“闽宁使者”。 (资料图片)
福建挂职干部吴建勇(右)到同心县大美同心电商平台了解网上销售情况。 记者 王猛 王洋 摄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996年9月,在党中央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同年10月,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组长。“要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同宁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为实现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20世纪末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为21世纪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强者之林,作出无愧于历史的突出贡献!”习近平同志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闽宁协作,一幅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壮丽历史画卷,由此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竭尽全力,对口帮扶,铮铮誓言,山海为证。24年来,一批批坚定不移跟党走、接续奋斗勇担当的福建省援宁群体从八闽大地向宁夏汇集,用奋斗定义时间,与宁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守望相助奔小康,刻写下浓墨重彩的共同记忆;用一个个奋进的身影,汇聚着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矢志不渝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深情嘱托,实现了对口帮扶由“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他们的事迹铸就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
躬身为桥战贫困
消除贫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1996年,“八七”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从“共同富裕”“两个大局”出发,将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与西部10个较贫困的省区“牵”在一起,实施东西扶贫协作,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历史的节点,福建省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成立了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农办、计委、经贸委等19个省直机关为成员单位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
1996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提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
截至2019年底,共有11批184名援宁干部到宁夏挂职帮扶。宁夏也先后选派了19批366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学习,在长期的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干部增强了“为一个事业”的意识,强化了“尽同一种责任”的担当。
“移民吊庄”“坡改梯”“井窖建设”“劳务输出”“菌草推广”“招商引资”……翻开闽宁协作“大事记”,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被反复提及。
1997年,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西海固深入骨髓的穷,让林月婵内心刺痛万分。
“回去向习近平同志汇报这边的情况,他指示,光政府行为还不够,只有把企业加进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月婵回忆,省里开会时,习近平专门请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贺国强,一起观看她拍回去的短片,当即决定每年无偿帮扶宁夏1500万元协助资金,各项工作加速推进:第一批福建赴宁夏山区8县的挂职干部抵达银川;宁夏山区90多名农村女青年到莆田新威电子公司上班……
一次塞上行,一生闽宁情。从那一刻起,直到2007年退休,她先后到宁夏40多次。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归属地都在宁夏。
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志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他请来技术人员,在黄土沟奋战了80天,在海原县甘城乡打出了第一口井,打开贫困之锁。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协调有关部门建起了闽宁产业园,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
作为全面落实闽宁协作五项机制的践行者,福建援宁挂职干部躬身为桥,推进资源的互通,构筑交流的纽带,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在全国开创了先河。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建设了160个闽宁示范村,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
久久为功接力攀登
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在宁夏砥砺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只是雪中送炭,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走向造血。“闽宁模式”将众多福建企业家引入宁夏。
2007年,福建籍侨商陈德启来到宁夏,看上贺兰山东麓这块10万亩的荒滩地。走时,他带上一把土去法国鉴定。半个月后,陈德启返回宁夏,一口气签下10万亩荒地,立志要在这里种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他投资15亿元平整5万亩土地,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并吸纳两三千名村民打工。
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从业,闽商企业在福建省开辟了一批宁夏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并帮助宁夏在福建建立7个劳务基地和3个劳务工作站,近5万人在福建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
24载风雨,留在时光印记里的温暖回忆,当属福建援宁支医支教干部与西海固群众血浓于水的故事。
2006年秋天,福州市十八中女教师李丹瞒着父母,告别刚刚工作了2年的学校,报名赴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担任初中历史老师。她一年走访学生家庭35人次,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还积极奔走筹措,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
2008年1月,支教期满回到福州十八中的李丹,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治疗期间,她依然牵挂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深情而永恒的馈赠。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来了。24年来,1146名优秀教师和267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支教团的优秀学子到宁夏中小学支教。山里的孩子,从福建老师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援宁教师带来的,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割舍家中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迈的父母,从东部沿海来到西部旱塬,扎根同心、倾囊相授,用智慧和爱心帮扶同心县人民医院建起了高标准重症监护室。根据他们的感人事迹改编的微电影《同心》,在全国和宁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大赛”中分获三等奖和一等奖。
苦水、风沙、遗传和缺医少药导致西海固群众胆结石、眼部胬肉、先天性心脏病等地方病高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拦路石。24年来,福建省先后派出近千名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323个,为数万名群众开展义诊和疑难杂症治疗。
24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
有一组数字,宁夏人始终铭记于心:福建先后为宁夏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15名院士、36名高层次人才通过“福建院士宁夏行”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难题。
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追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留在宁夏的闪光足迹时,我们深深地为六盘山高闽江水长的深厚情谊而感动,为宁夏大地翻天覆地变化而感慨。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干部将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思想观念,将东部的经验、模式、思路,将无私奉献精神、责任和无垠大爱,将“爱拼才会赢”精神,播撒在宁夏大地,深刻影响并改变着这里人们的命运。
“你从八闽大地走来,
带着海风,
带着温暖,
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
闽宁情谊割不断………”
这曲流传在宁夏的新编花儿,道出了宁夏各族人民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朴实感激之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历史不会忘记发生在闽宁两省区跨越时空的携手相伴。每个倾尽全力付出的身影,都在时空中清晰定格。
人们将永远铭记漫长岁月里两省区干部群众锲而不舍、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记者 高菲)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