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躬身为桥 连接山海

——闽宁协作福建援宁工作队群像

2020年06月30日19:20    来源:www.nxrb.cn

润泽贫瘠的土地,唤醒沉睡的资源。在跨越2000余公里、延续24年的坐标系中,闽宁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典范。

作为全面落实闽宁协作五项机制的践行者,一批批福建省援宁工作队,躬身为桥消弭山海间的距离,推进资源互通,构筑交流纽带,推动闽宁协作实现从单向扶贫到全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宁夏贫困地区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收入增长了15倍,贫困发生率从55%下降到3%。

携手奔小康,山海亦通达。

理念之桥:东与西的“链接”

截至去年年底,福建11批共183名援宁干部到宁夏挂职帮扶。

移民吊庄、坡改梯、井窖建设、劳务输出……翻开闽宁协作“大事记”,“林大姐”被反复提及。西海固老百姓口中的“林大姐”,是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

历史的镜头,回溯至闽宁协作的起点。

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1997年2月,肩负福建省委、政府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对“苦瘠甲天下”有了直接的感知。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她先后到宁夏40多次。

连家船民上岸造福工程是当时福建在扶贫领域的探索,即让长年在水上漂泊的渔民上岸,让不适合生存村庄的村民搬迁,交通便利了,教育跟上了,“穷根”也就拔掉了。

1997年7月,两省区共建的闽宁村奠基,林月婵在现场见证。她说,这是把福建的扶贫思路引到宁夏。如今,闽宁村变身闽宁镇,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几乎每一批援宁挂职干部,都由林月婵迎来送往。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最多的号码,归属地都在宁夏。一次援宁,一生挂怀。

福建省第10批援宁干部李仲福的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当时11岁的儿子;第7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协调有关部门建起了闽宁产业园,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奋战80天,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

在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主导下,福建5个地级市所辖的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

结对帮扶向纵深延伸,福建援宁工作队创新促成两省区101个乡镇、110个村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建设了110个闽宁示范村,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他们争取结对帮扶项目,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5.76亿元。同时,一大批宁夏贫困群众走出山沟沟,从福建更新理念、学到技术、提升素质。

这座桥,打通思路,畅通山海。

产业之桥:有与无的互通

在曾经的西吉,贫困是一颗原地兜转的土豆。

为给土豆找出路,福建援宁干部背着不同种类的西吉马铃薯样品,向各地推销。闽商严国圣,就是这样被吸引到宁夏的。

2011年,严国圣在西吉县投资建设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近30种休闲产品,每年“消化”上万吨土豆。如今,西吉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土豆。

人造花,即仿真花,不受气候、场地限制,全年均可生产,老年人、留守妇女、残疾人也能自力更生。在隆德的七八年里,闽商潘文贤将它做成了产业。他把工厂建在村民家门口,为上百名残疾人提供岗位。去年,潘文贤专门定制了一条生产线,并选择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减轻了残疾工人的劳动强度。目前,福建人造花企业已在隆德县设立扶贫车间10个、外发点12个,420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宁夏和福建,自然禀赋各异,实现优势互补。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起步,福建企业家来宁投资办厂,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能源、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运用市场之手,共建扶贫产业园,走出一条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的扶贫之路。

截至去年年底,已有5600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置业,闽商企业在福建开辟了一批宁夏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并帮助宁夏在福建建立5个劳务基地和5个劳务工作站,4万多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

这座桥,资源互补,连通市场。

民生之桥:心与心的对话

“担心网络不稳定,除了直播教学,我还会再录制一些微课上传到我的公众号‘大龟教你学物理’上面,让学生可以反复收看。”疫情防控期间,福建援宁教师欧阳强玲通过多个平台,为海原五中初二年级2个班的学生进行线上教学。

疫情防控期间,山海一“线”牵,福建省第21批援宁支教团教师,与西吉中学、海原五中等学校的孩子们相聚“空中课堂”。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这是福建赴宁支教教师的日记合集里,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帮扶是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福建援宁教师队伍,把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温柔地播撒在孩子心里。截至去年,福建先后选派20批1146名优秀教师到宁夏中小学支教。

自闽宁两省区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帮扶协作关系以来,在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教育招生办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等领域,密切交流互访,教育协作水平不断深化。

闽宁协作,围绕“人”的发展:以科教扶贫为重点,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以医疗卫生帮扶为重点,致力于改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为重点,培植和发展扶贫“造血”功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方式。

“要在短时间内从医疗、教育、文化等群众最容易感受的方面入手,引导各方力量开展有温度的社会扶贫。”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对口支援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干部涂德望说。

截至去年年底,福建1328人次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来宁支教支医,帮助宁夏培训教师7585人次。

此外,在福建援宁工作队的牵线下,福建省教育、医疗、卫生、妇联、共青团、企业商会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分别开展“百所学校一帮一”“母婴工程”“医疗服务”“母亲水窖”“关爱大学生志愿者”等援宁扶贫公益活动,社会各界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帮扶协作。

这座桥,连接梦与路。

时光是一个博物馆。那些跨越山海的往来,建档立卡的档案,挂职干部、支宁教师的扶贫日记,都将成为山海携手的见证。每个倾尽全力付出的身影,都在时空中清晰定格。

一个都不能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闽宁两省区凝心聚力,坚持目标标准,突出精准要求,高质量完成闽宁扶贫协作工作任务。这条时间轴仍在延续:推动闽宁协作向“闽宁合作”转变,深化科技创新、劳务协作、乡村振兴等领域交流合作,实现新时代机遇共享,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