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传承”——传红色基因 承优良家风>>红色传家宝

外婆的"传家宝"

张占超

2020年06月30日09:28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原标题:【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外婆的"传家宝"

  “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爆竹声中伴着悠扬的歌声,站在路边的我被照相馆外的黑白照片深深地吸引,那是一张黑白的人物合影,照片的边缘已经发黄,透着时间沉淀后的光泽。一瞬间,我的记忆被拉回到孩童时代。

  小时候除夕夜总是在姥姥家守岁,每每到重大节日,姥姥总是会打开柜子里的实木盒子,把一件东西掏出来轻轻地抚摸。我便顽皮地拽着姥姥的衣角,让姥姥给我看看她的宝贝,原来是一些黑白的老照片,我嘟囔着嘴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宝贝呢?”懂事以后,当我再次翻看这些老照片,才得知,这些照片是姥姥被评为“全国劳模”时,受到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珍贵留念。指尖触摸着老照片,感受着那份时间的沉淀,时间定格在那一刻仿佛静止了一样。

  “党让干啥就干啥”

  姥姥年轻的时候是哈尔滨市总工会组织部的一名组工干部,后来历史原因经历了干部下放,被下放到工会的基层单位,干部身份也转成了工人身份。姥姥对自己的地位、利益、荣誉看得很淡,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跟着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感觉只要姥姥在的地方就充满了阳光,姥姥总是面带微笑,精力充沛地忙碌着,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似的,无论是在市机关还是在基层工作,都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干事创业的热情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忠于事业、服务人民。

  “党的一分钱都不多拿”

  几十年如一日粗茶淡饭,姥姥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任何超标准的物质享受她都会觉得有愧于天地良心,有负于群众的期望和信任。到现在仍然住在50平米的职工宿舍楼里,走进这套住了30多年的房子,能够强烈感受到“简朴”的震撼,泛黄的墙壁,斑驳的裂痕,上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木床、90年代的老式电视。每次单位领导和子女提出把房子修一修,把旧的东西换一换,姥姥始终坚持“不修不换”!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同样如是。姥爷调任省建设厅副厅长的时候,姥姥主动劝说姥爷放弃了单位配备的公车等一系列干部福利待遇,从来没有占过公家一点便宜。

  “党让干的事就一定干好”

  解放后,由于姥姥在哈尔滨市总工会开展群众工作成绩突出,经过层层推选,被国家授予“全国劳模”的光荣称号,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下放到电影院工作后,更是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在基层一线踏实地工作,当时电影的放映都是经过一盘盘的电影胶片高速转动放映出来的,一天电影下来要更换几十盘胶片,作为一名女同志,经常需要不停地搬动几十斤重的胶片,还在哺乳期的姥姥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坚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无论是一名组工干部,还是一名基层工人,都始终能够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

  翻开那一张张老照片,过往的黑白色胶片早已褪色泛黄,但其中饱含的真挚情感却历久弥新,我小心翼翼地把老照片放回盒子里,就好像把珍贵的“宝贝”放回月光宝盒。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孩童幼小的心灵,有机会触摸到这些历尽沧桑、辗转保留下的照片,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老一辈的人格魅力与作风修养,既是对历史的深切怀念,更是对姥姥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最好的传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传统,方能笃行。良好的家风像一本教科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找到成长方向;也像一股清泉,滋养我们树立良好的操守;更是一个无价的“传家宝”,以最朴实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精神层面闪烁着耀眼光芒。(张占超)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专题

(责编:李源、任佳晖)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