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机关党建研究

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

牛月永

2020年06月11日09: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新时代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关键在于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

一、以“三个彰显”增强“三会一课”内容的时代性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一)彰显内容政治性。“三会一课”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具有内在的政治属性。“三会”即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会议;“一课”即党课,是以党的政治理论课和党性修养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指出,“三会一课”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过去有的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办法不多,单纯注重“制度上墙、要求入文”,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时出现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现象。以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要把“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作为主体内容,在政治学习教育上下足力气,在党性锻炼上下大功夫,让“三会”内容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课内容突出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切实让“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政治要求落地生根,增强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觉悟。

(二)彰显内容创新性。时代在发展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断完善,党的理论在创新发展,“三会”议题内容和党课所授内容也会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当前“三会一课”主要使命是引领广大党员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党员的关注点,直面群众诉求的焦点、难点、堵点,将党内组织生活与党员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及权威党内法规及时融入,让“三会一课”有活力、党员干部有动力。党员大会要根据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指示,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讨论和制定贯彻执行的计划和措施。支部委员会要研究讨论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小组会要组织好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课的内容安排上应当更加与时俱进,基本理论教育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章更加注重掌握新内容,学习党规更加突出新要求,做合格党员更加注重认清新形势新任务。

(三)彰显内容差异性。“三会一课”的内容因组织生活方式的职责定位不同而不同。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需要彰显“三会一课”内容的差异性。“三会”要解决好如何开会的问题,即要把开展“三会”的过程变成解决群众问题的过程。党课不同于“三会”,属于思想建党范畴,主要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由全体党员参加,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一般每月召开1次,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召开,对党支部重要工作进行讨论、作出决定等。党小组会主要落实党支部工作要求,完成党支部安排的任务,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课应当针对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回应普遍关心的问题,注重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定期为基层党员讲党课,党委(党组)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

二、以“三个打造”增强“三会一课”形式的创新性

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三会一课”制度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

(一)打造激励型载体。“三会一课”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针对有的党员干部存在交党费嫌多、过组织生活嫌烦、讲规矩纪律嫌严等“身份麻痹”“精神缺钙”的现象,以及有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党员态度消极应付,实际效果不明显等情况,需要打造激励型载体。如建立健全党员“政治生日”机制。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政治生日”是避免僵化式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契合党员需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对党员干部进行身份提醒,引导党员干部对自己的“第一身份”进行全面检视,体现的是人性关怀、彰显的是动力激励、完成的是心灵净化、实现的是党性提升。

(二)打造开放型载体。基层党组织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沟通的开放型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做到群众服务需求与党的服务供给的精准一致。“三会一课”作为党的组织生活是破解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重要方式,是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维护和增强群众利益的重要阵地。现实生活中有的党支部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等应付的现象和问题,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针对理论实践不对号、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亟需打造开放型载体。“三会一课”要改变单一的会议形式,采取走访、座谈、调研等实践形式,融入改革发展最前沿,定期组织党员深入田间、楼宇、工厂、车间等基层现场,采取志愿服务、岗位体验、实地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切实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性、合理化诉求,增强“三会一课”新鲜感。

(三)打造互动型载体。“三会一课”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发挥党内选举、决策和监督功能,培养党员的民主素养。要畅通党员表达渠道,让党员有“话语权”,党支部书记与党员之间能够形成有效互动。现实生活中,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三会一课”不深入、不经常等问题,支部书记唱“独角戏”,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打造互动型载体需要打破支部书记唱主角、普通党员当听众的“三会一课”传统形式,变“个人讲”为“全体讲、大家议、共参与”,增强党员参与意识,让党员充分表达个人意愿。“三会一课”要搭上网络班车、迈上信息快车道,在“微”字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将党员微想法、微心愿、微感悟与微表达、微互动、微监督等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微改善、预防微腐败、形成微循环,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传导力和行动力。“三会一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堵点、热点相结合,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实际工作任务、行业特点、岗位需要等紧密相连,实现党群关系互动,强化党员党性觉悟。

三、以“三个体现”增强“三会一课”考评的科学性

“三会一课”制度是思想教育制度化的展现,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需要考核评价机制作保证。

(一)体现考评方式的系统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党建”“智慧党支部”已成为新时代新常态。当前,基层党组织更多应用互联网、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走网上群众路线,为“三会一课”考评提出系统化的要求。要坚持线上与线下考评相结合。在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互联网+‘三会一课’”的实践机制,并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设岗定责情况、日常作用发挥情况、民主评议情况等列入考评内容。在线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相结合,把“三述”(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作为检验“三会一课”实效的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为抓手,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使“三会一课”接地气、有朝气、有心气。

(二)体现考评机制的能动性。“三会一课”考评是为了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党员干部“打铁”的本领。考评机制具有能动性,表现为坚持考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将静态与动态规范、硬性与软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原则性就是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机制,将党员参会情况、请假情况、参与党组织事务的情况纳入评优选先机制,将群众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群众监督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注重灵活性就是“三会一课”不能只从形式上看“有没有做”的问题,更要彻底解决“做没做好”的问题。对此,要建立日常管理台账,以契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实时开展考评,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的参与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三)体现考评运行的纪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基层党支部及班子成员肩负“三会一课”制度全面落实的重要责任。有的党支部及班子成员不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没有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和支部书记的第一责任人作用;有的党员干部的会议记录存在照抄照搬、抄袭拼凑等形式主义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体现考评运行的纪律性。“三会一课”考评既需要激励也需要约束,奖罚分明才能增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自觉性。在考评运行上,既要严格考评结果运用,将考评的结果严格运用到责任考核的各个环节,对先进党支部进行奖励,对不合格党支部及时给予告诫或者警告,明确限期整改要求,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又要严格日常运行,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对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督查,将其作为评判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整改任务的党支部,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达到震慑警示的目的。

(作者系青岛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融合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BDJ013)阶段性成果】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杂志

《机关党建研究》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