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人民战“疫”党旗飘扬

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2020年05月04日09:5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总书记给咱们回信了!”

3月15日,刚从病房出来的北大第三医院骨科医生王奔感受到了微信群里的沸腾气氛——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了。

作为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最年轻的队员,王奔去年才从北大博士毕业。当初毫不迟疑报名赴汉,王奔一心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和老师们一起去治病救人。“总书记的勉励让我们更加认识到,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这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

“我们都是收信人!”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的全国高校联学活动,迅速从北京传到湖北,传到上海、四川、江苏、陕西,最后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接龙”活动热潮迭起。中国大学生在线“学回信精神 担复兴大任”微博话题参与高校和人数众多,讨论热烈。据初步统计,2000多所高校的广大青年师生参与了联学活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101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在五四精神火种第二个一百年接续传递进程中,全国高校青年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挺身而出、奋勇前行,与祖国人民一道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充分展现了在应对重大困难和挑战中积极向上、争做时代先锋的担当精神。

争当最美逆行者的青年力量

这是怎样的青春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用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的身影交出了答卷。

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很多“90”后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

他们,无惧病魔。

1月22日,已经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得知医院发布支援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回武汉,未有半点犹豫。

农历大年初一晚上8点多,正在科室值班的北京协和医院护士赵明曦接到驰援武汉通知,直接报了名,“我年轻,让我去吧”。因为是“首发队员”,赵明曦熟悉工作流程和病区情况,很快担任起病区护理团队临时组长。“经常在护理病人时又要安排收治新进病人,偶尔有组员身体不适需要休息,还要紧急调配替岗人员。”兼顾多项事务,但他从来没喊过累,还特意在防护服上写下“我是组长,有事没事都可以找我”。

3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0后”护士吴溢涛在驻地宾馆,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支援武汉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污染区工作,和病人、病毒近距离接触。此外,他还主动承担起给前线医护人员讲解高精尖仪器设备使用的任务。后来,他索性在驻地宾馆制作ECMO护理的PPT,通过网络直播帮助更多一线的医护人员,被同事们誉为“ECMO小达人”。

他们,舍家为国。

同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护士的柯全、喻晨,本计划2月2日领结婚证,因为疫情来袭,婚期推迟了。那一天下班后,两人特意戴着口罩步行去食堂吃晚饭。“换个方式纪念。”柯全说,“美好的生活还在后头,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带着胜利的喜悦,拥抱在一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驰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内,刚刚订婚的神经外科护士段凝和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刘磊立下了“生死相依,回来就结婚”的誓言。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筑起中国脊梁的青春之基

疫情面前,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同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的青春身影。

他们活跃在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大二学生陶梦婷在疫情期间成了“斜杠青年”,在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担任志愿者期间,她不仅是方舱医院播音员,还是防疫物资装卸工、社区生活物资派发员。

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中水寨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活跃着由大学生组成的防疫防控临时党支部,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明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姣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蓓蓓身在其中。这些大学生党员和村里其他普通党员一样,坚持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制度,在入村口劝返点和体温探测点,对过往人员认真登记、消毒、测体温。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坚守在“与一线抗疫人员子女手拉手”志愿服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共服务16个社区9000余名居民的居家防疫,通过“空中支教”助学行动帮助湖北、贵州770名山区小学生停课不停学,辅导英雄子女课后学业。

湖南大学“壹桌计划”大学生公益项目、华南理工大学“远程支援一线医护人员”爱心辅导行动、西北工业大学“线上家教”志愿服务项目、上海音乐学院“沪鄂同心、守望相助”云辅导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这样的爱心行动和志愿服务项目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活跃在科研攻关的最前沿。华南师范大学“90后”研究员王萌萌作为团队骨干之一,参与研制成功了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试剂盒。随后她又参与了病毒检测物联网平台和病毒检测芯片的研发,解决检测系统在基层应用的困难。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开通上线两个月来,接待求助者近1.6万人次,危机干预326人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日均服务人数最多的网络心理援助平台。

在苦难面前,他们用真切行动,筑起中国“脊梁”的青春之基。

诠释爱国笃行的青春接力

这是一场接力,是精神的接力,更是爱国笃行的接力。

一所所高校师生的文艺创作,成为疫情期间的暖色调。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胡帅创作歌曲《等那樱花盛开》,为坚守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加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云端聚集,青春共唱原创抗疫公益歌曲《同胞手足》,以青春正能量致敬抗疫精神。

南开大学推出“最美诵读”国际友谊特别篇,发布三语种“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合唱”,翻唱外文版《抗击病毒之歌》,制作多语种海报和多语种抗疫日记漫画、视频、歌曲,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形象。西安交通大学推出英文朗诵《我们长大了》,鼓励青年学子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报国之志镌刻青春故事。

“微党课”“云班会”成为疫情期间的重要联学形式。湖南师范大学以“抗疫云连线,同心战疫情”网络直播微课堂形式开展交流学习,四期直播累计观看量250万人次,评论留言达1万余条,网上学习心得体会8000余篇。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开设“学回信话担当 我们都是收信人”专题网页,协同省内45所高校开展了“易班在行动”专项活动,及时跟进全省高校传递接力的情况。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联合开展主题为“联学回信精神·共践青春使命”的网络云党课,巴蜀大地与彩云之南的青年党员齐聚云端,倡议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新一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盼。

“青春是人一生中体力、智力状态最好的阶段,也是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我们作为青年党员更要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努力磨砺意志品质、练就过硬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岁月里担当得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强大与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大学硕士生党员龙世毅语气坚定。

(本报记者 晋浩天)

(责编:谢倩、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