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宏阳
2020年05月01日10:20 来源:北京日报
素描/琚理
“做好准备!病人马上就到。”1月21日,距大年三十还有三天,北京佑安医院医务处处长胡中杰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准备接收第一位入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此时,院内还收治着二三百名普通患者。腾出病区、抽调医护人员、梳理流程、制定动线……放下电话,这位经历过非典的“老兵”沉着冷静,迅速在脑海中勾勒着搭建战“疫”阵地的“图纸”。
2003年“非典”期间,胡中杰是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医生,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当年,他就参与组建了佑安医院第一个“非典”病房。17年后,“老兵”再次上阵。此次,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腾床,不难。难的是几天时间内,迅速转成战时状态,人员动员、物资准备、应急预案、流程梳理,要保证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不出现院内感染。
胡中杰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工作模式。先组建现场指挥部,成立包括救治专家组、医院感染控制组、疾病控制组在内的八个专业组;再分区,严格医院分区管理;制定“动线”,确保新冠肺炎患者的动线不与其他病人交叉;培训考核医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
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难题等着他协调。核酸检测,对实验室条件要求很高,为了在本院就能完成检测,加快疑似病例的排除速度,胡中杰带着各部门创造条件,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在隔离病区改造出独立实验室。同样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又单独开辟出一间CT室,专门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检查。
有了“非典”经验,胡中杰把一切能想到的都做在前面。
为了保证一线医务人员有良好的休息条件,并最大限度降低潜在感染风险,医院先后腾出两个病区,安排专人管理,配全生活用品。后来休息区搬至附近宾馆后,又请了心理医生随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一线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让胡中杰感动的是,很多一线人员本人或家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面对医院的询问,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求。
在胡中杰的协调下,医院开设了两间过渡病房,将急需住院的患者安排在此等待新冠病毒筛查结果,再转至普通病房,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他还积极与其他兄弟医院分享工作经验,共克时艰。
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奋战25年,胡中杰对患者的病痛、处境感同身受。“很多患者都是确诊后直接送到医院,身上什么生活用品也没带,我们不能看着不管。”他主动为入院患者提供装有洗漱用品等在内的“装备包”,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开放窗口,为患者组织心理疏导,千方百计解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痛。
“与当年‘非典’相比,这次防疫无论从医疗环境还是作战经验,都已经提升了太多。”胡中杰说他并不觉得辛苦。不过患者入院最频繁的时候,胡中杰有时一天只能在办公室沙发上睡两个小时。因为每个患者入院,都要经过他协调各个环节,直至患者安全运至病区入口。自春节前开始,他已百日无休了。
相关专题 |
· 人民战“疫”党旗飘扬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