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在八步沙林场,跟着“六老汉”的传人植树

康劲

2020年03月17日09:04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在八步沙林场,跟着“六老汉”的传人植树

旱麻岗,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古浪的八步沙林场北面的一片沙地。3月12日植树节这天,68岁的八步沙林场负责人郭万刚,一大早就拉着一车稻草赶过来,等待着远来的“特殊志愿者”。

“来的都是老朋友!时间也正好,正是压沙的时候……”空荡荡的沙丘上,郭万刚站在一面红旗旁,远远地和大家招手。

在中国的治沙史上,八步沙是一段传奇。这里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也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为严重,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

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风沙肆虐,侵蚀村庄和良田。1981年冬,饱受风沙之苦的石满、张润元、郭朝明、罗文奎、程海、贺发林等“六老汉”,在联户承包封沙造林的合同书上按下红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30多年过去,六位老人相继去世,不仅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父死子继的誓约。此后,郭万刚等人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多亩,植树4000多万株,成功阻隔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写了“沙逼人退”的历史,翻开了“人进沙退”的新篇章。2019年3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曾经是采访者,今天是志愿者。来自中央、香港各新闻单位和当地的百余名新闻记者,拿起铁锨,追随着昔日采访报道典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脚步,参加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记协组织的全省新闻工作者“战疫情、促发展、强四力”春季义务压沙造林活动。

“先要画线,然后开渠、压草,就可以挖坑植树……”活动一开始,大家将郭万刚层层围住,听他讲解压沙技巧。只见他拿来一只横宽1.5米的铁架子,沿着起伏的沙丘划出整齐的长线,然后再用一把弯头的铁锨插进沙土里,犁出一条笔直、整齐的沙沟,再用稻草横铺在沙沟上。

“压上一锨沙,铁锨在中间一插,草就立起来了。在方草格里,再挖个坑,树苗就不会被沙子埋掉,3年5年树苗就能长起来……”郭万刚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压沙,看起来不难,但要劳动起来,真的非常吃力,特别是在犁沟的时候。铁锨插在沙子里,拖着走三五步还可以,但走不了十几米,细软的沙土就变得越来越沉重,必须两人一组,一拉一拽才能犁出一条浅浅的沙沟。此时,大家才注意到,八步沙的“特制铁锨”真是充满了劳动者的智慧,这里的铁锨不仅将锨头进行了改装,还专门焊接了一个活动的弯头铁杆,不仅可以拽着走、也可以绑上绳子拉在肩上。同时,大家也更加感叹,二三十岁的青壮劳力干一会都吃不消,真难以想象当年几位年逾六旬的“六老汉”是靠着怎样的毅力,在这片荒漠中靠着手拽、肩拉,犁出了一道道的万亩沙沟。

在八步沙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30年前,看着60多岁的父亲郭朝明,起早贪黑,几次累倒在沙漠中,在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起初很不理解。1993年的“5·5”沙尘暴,夺去了县里20多个大人孩子的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郭万刚突然意识到:“父亲是对的。必须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从此,郭万刚也走进八步沙,成为第二代治沙人。

“我们今天都是八步沙的‘新传人’。”压沙活动开始,新闻记者被分为4组,在指定区域按纵横交错的方式画线、犁沟、铺草,一个个草格渐次铺开,向着沙漠腹地延伸……郭万刚一面指导着大家压沙,一面抓起一把湿沙给大家鼓劲,“冬天的雪下得好,墒情就好,你们看,现在旱沙下面一二十厘米都是湿沙,再过几天就是春分,树苗栽进去都能活……”据说,八步沙的这片地方,降雨量一般不超过200毫升,但借助压沙开沟之功,草格内的树苗长势很好。

下午2点,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一口白馍、喝一口水,开始沙漠午餐。突然发现,随着一阵阵北风吹来,白馍和水杯的上面很快就会沾上黄色、褐色、细如针尖的沙砾,咬在嘴里、磕在牙齿上“嘎巴、嘎巴”的脆响。郭万刚笑着说,“再过10年,古浪县260万亩的荒漠化土地全部完成压沙造林,这里就是绿茵茵的一片,子子孙孙都不用再吃沙子了……”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