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9日11:10 来源:重庆日报
“今天检查了几个?19还是20?”3月8日,临近下午5点,孝感市云梦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到CT室的过道上,陈以福停下脚步稍作休息。
浑身上下也早已被汗水浸透,年近花甲的他有些喘不上气。自2月11日到达孝感,作为重庆赴孝感支援队6名放射医学医务人员之一,陈以福已连续工作近一个月。
6名放射医学医务人员,他们终日与射线为伴,以铅衣为裳,进行影像诊断等,被队员们称为“铅衣人”。
“退休前再出征一次,我就没有遗憾了”
原本,任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放射科主任的陈以福,不需要出征孝感。
“请战的时候,领导说我59岁了,马上就退休了,换年轻人去吧?”这样的建议,被参加过“非典”救治的陈以福拒绝了。“能在退休前再出征一次,能做点事情,我就没有遗憾了!”
“因为CT检查的特殊性,我们除了穿三层防护服防病毒感染外,还要穿上铅衣防辐射。”四层防护服下,陈以福每天都跟在水里泡过一样。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张正英,为了穿戴防护装备方便,剪了个板寸头。
“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是8时至14时,中途不休息,不吃喝,不能上厕所。”不仅如此,张正英还需要随时走动为患者设计体位,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上下检查床,“穿着防护服语言交流不方便,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都是靠手语。”
孕妇临产凌晨紧急做CT影像会诊
2月22日,时间已是凌晨2点,睡梦中的彭松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
孝昌医疗分队队长杨晓娟来电: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一名先兆临产孕妇,孕38+5周,来不及做核酸检测,需要立即通过CT影像会诊。
“我们反复查看CT图像,沟通,认为该孕妇是肺部的慢性炎症,以陈旧性纤维化、钙化为主,并左下肺支气管扩张,不是典型新冠肺炎表现。”让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并在做好必要防护的情况下顺产接生。
准确的判断,源于彭松这名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患者肺部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疫情当前,再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主管技师余宏对口支援云梦县人民医院。第一次看见确诊患者被称为“白肺”的CT肺窗图像时,余宏被深深震撼了。他暗下决定,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让患者尽早尽快得到检查。
有一天,一位1岁的小朋友被送到云梦县人民医院。进入检查室后,小朋友一直哭闹且呼吸急促。
“如果叫患儿睡着后再来做检查,很可能延误治疗。”于是,余宏让患儿的母亲穿好防护服,配合固定好孩子的手脚快速检查。“扫描完成就看到孩子双肺大片的浅淡磨玻璃影,我就立即通知相关医护人员。”整个过程她只用了20分钟。
留下带不走的放射医学医务队伍
除了夜以继日地检查、准确判断,为患者争取时间外,重庆赴孝感支援队的放射医学医务人员,还十分注重对当地放射医学的“传帮带”。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唐茁月到达大悟县后,发现整个大悟县有三家公立医院和一家私立医院都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而全县仅有三台CT设备,其中一台还时常发生故障。为此,大悟医疗分队提出集中治疗、分级管理的方案,将设备条件较好的大悟县中医院作为集中治疗医院,其他三家医院实行分级管理,提高救治率,减少感染率,并立即申请了一台移动CT用于对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行检查。
唐茁月还主导搭建了AI影像诊断云平台,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读取的数据加以分析,云平台的数据再辅助医生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等疫情结束,我们也会离开,但我们要留下带不走的设备,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放射医学医务队伍。”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铜梁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杨东的工作是阅读全病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为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提出合理建议,并判断病情是否达到影像学的出院标准。
同时,杨东还要参与当地医院放射科影像讨论会,向治疗医生反馈患者的影像学改变情况,并对当地放射医学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有一次,两个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并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影像学报告显示病灶只是略有吸收,临床医生不知道可否出院。”于是,临床医生找到杨东进行会诊。
经过多次影像学资料对比,杨东发现患者肺部渗出性病灶已吸收,病灶主要以纤维化病灶为主,达到了出院标准。(记者 陈维灯)
相关专题 |
· 人民战“疫”党旗飘扬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