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瀚海擎起精神的脊梁

2020年01月21日09:27    来源:刊授党校

这里是地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漠南端的章古台镇。在近7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治沙人挺起精神的脊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使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漠变成了茫茫林海。同时,彰武治沙人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


冬日的辽西北,一派枯黄景象。采访车在单调的公路上疾驰,不免会让人产生些许困意。突然间,大片的绿色扑入视野,又让人心头为之一振。彰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国秋告诉记者:“这就是万亩樟子松防护林的边缘,每一棵松树都是彰武治沙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里是地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漠南端的章古台镇。在近70年的时间里,一代代治沙人挺起精神的脊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使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漠变成了茫茫林海。同时,彰武治沙人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绿了章古台 白了少年头

于凤祥,彰武县章古台镇党委书记。在这里当书记,他感到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他说:“这种劲头,就源于彰武治沙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对于章古台的变迁,于凤祥更是如数家珍。“有风沙遮日,无风一片白。”据于凤祥介绍,史上的章古台,是一个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地带,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章古台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荒漠化土地。每当大风季节,风涌沙动,直逼村庄、农田,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于1952年在章古台建立了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从那时起,彰武县人民治理风沙的脚步就没有停歇过。如今,万亩松林如绿色长城横亘于此,章古台也由不毛之地蝶变为农牧兴旺的地方。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章古台乃至整个彰武县人都晓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治沙人的肯定和褒奖。

几程坎坷路,几番风雨稠;丹心照日月,伟业青史留。几十年来,一代代治沙人经过反复实践,摸清了风沙危害的规律,在国内外率先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沙障为辅,前挡后拉,综合治理”的流沙固定措施,并成功地引进了樟子松、油松、赤松、日本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如今,固沙林、农防林、牧防林、种子林、混交林,林林交错,书写着“大漠风流”的绿色奇迹。

在彰武治沙实践中,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彰武治沙精神,在彰武大地上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治沙实践也教育培养锻炼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涌现出刘斌、董福财、侯贵、杨海清、李东奎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精神的丰碑永存,创业者的足迹催人奋进。在长期的风沙治理过程中,彰武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作为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阜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这里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的第一课堂。同时,彰武治沙精神也为彰武县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打造一个平台 传播一种精神

在2019年3月至9月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G2511章古台高速口北侧一栋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在万亩松林的环抱之中显得格外醒目,那便是彰武县委精心打造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

茫茫林海锁住了风沙长龙,那一棵棵挺拔的樟子松就像一代代治沙人的身影,守望着彰武的绿水青山。几代治沙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与恶劣环境抗争带来的巨变,让彰武县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彰武治沙人之所以倾尽一生心血,是他们从未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武治沙精神正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锤炼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的力量源泉。

如何整合、利用好治沙精神这一丰厚的干部教育资源?彰武县委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筹建一所干部学校,为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打造一个永久平台。很快,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立项、建设被列上议事日程。彰武县委给这所学校的定位是: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和弘扬彰武治沙精神为主旨,依托彰武特有的教学资源,突出体验式教学优势,全面宣传彰武治沙成果,建设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参观考察、实践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打造彰武治沙特色品牌,建设党性教育示范基地。

仅仅半年时间,一所占地面积100亩、一期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集教学、住宿、餐饮、活动等功能区域为一体,可容纳150人学习培训的干部学校就投入使用了。

一直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建设跑前跑后的彰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国秋介绍,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统领办学理念,以“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为立校之魂,以近70年来几代彰武治沙人战天斗地、砥砺奋进的治沙实践为生动教材,把彰武人民防沙、治沙、用沙的成功经验纳入教程。

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首任校长翟钟龄是带着感动上任的。两个多月来,他同参加培训的学员一样,一直感动于彰武人民的治沙情怀和治沙取得的成果。随着对治沙人物和治沙群体逐步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动愈加深刻,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据翟钟龄介绍,学校运行以来,以章古台镇为核心,依托“大漠风流”发源地万亩松林等资源,整合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和侯贵植树造林片区等教学点,重点规划了“四点一线一场”配套工程,作为基地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实践锻炼的主要平台。这“四点”就是: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示范教学点、侯贵荒山造林体验式示范教学点、彰武镇阜新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纪念展馆示范教学点、大德镇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和“三合会计互助网”纪念馆示范教学点。“一线”就是:设计建设“万亩樟子松林”参观学习环线。“一场”就是: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党建主题广场。2019年11月,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正式被省委列入辽宁省第一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名录。

走进红色记忆,融入绿色梦想,畅想金色变奏。两个多月来,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已经接待党员干部11批、4000多人次前来接受教育培训。

探寻治沙足迹 追逐绿色梦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格外繁忙,到此接受党性教育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记者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采访的当天,正赶上阜新银行党委副书记周俊峰带着50名党支部书记到此参加学习培训。在观看《治沙》专题片之后,他们聆听了四合城镇刘家村治沙模范人物侯贵18年追梦不止的治沙故事。周俊峰说:“当侯贵同志说到‘跟风沙的斗争不能停,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时候,在场的每一名同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掌声之含义,那是对治沙人的敬仰,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一挂马车、一口大锅和一台广播,每一样物件的背后都写满了老书记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使它们成了董福财精神的象征……”彰武县阿尔乡镇党委副书记谢菲菲,一直兼任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从2016年基地揭牌开始,她已经用真情讲述董福财的事迹200多场。每一次讲解她都会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员。

从治沙精神中汲取养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争当转型振兴先锋。“生动的课程、感人的事迹,给我带来的触动之大、体会之深前所未有。”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综合部副部长李欢到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学习后感慨颇多。他说:“‘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的日子,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治沙人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作为新时代彰武治沙事业的一名党员干部,当前我最需要做的就是传承好治沙精神,把这种精神铭刻在心中,烙印在言行,转化为动力。”

带着精神的力量走出校园,一批又一批学员身上多了一种深厚的情怀,那就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带着这种使命与担当,他们积极投身“山水林田湖草沙”美丽彰武实践,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阜新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大德镇党委书记段文刚所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彰武治沙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把彰武这片离海最近的草原,打造成践行美丽中国、绿色之梦的典范。让这片曾经贫瘠的沙地,变成子孙后代永远为之骄傲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本刊记者 谢中)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