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

推动制度科学性与治理有效性同步提升

——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谭怡 史冬柏

2019年12月24日08:3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推动制度科学性与治理有效性同步提升

编者的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围绕制度与治理相关深层次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著名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落实到制度上

辽宁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李忠杰: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延非常广泛。它既是一种道路,也是一种事业;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理论;既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历史进程;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同语境中提出和使用这些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其主要归结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个方面。

无论是道路、事业,还是实践、理论,最终固化下来,还是要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党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党的建设上,还是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上,都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落实到制度上,见诸一整套完善、严密的制度体系,才能最终固化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不仅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得到坚持,而且使各方面体制得到完善,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辽宁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李忠杰:十九大报告逐一列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决定》进一步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所有这些,依据其重要性,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即各方面体制等具体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这一套制度体系,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它是一套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基础之上、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实际结合起来、独特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书本上找不到,外国找不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逐步积累的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

我国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科学制度安排

辽宁日报:在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性质和国家结构,我们的问题就围绕政治制度展开。请先谈谈您对根本政治制度的认识。

李忠杰: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的政体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民主的基本框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其他许多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建设民主政治可以有许多方面、许多渠道,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它已经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辽宁日报: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和特色?

李忠杰: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其次,在“统一共和国”的框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在多民族国家里解决国家整体与民族地方关系的一个创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管理层次较多,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基层民主同保证人民合法权益密切相关。因此,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推开,取得很大进步,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努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辽宁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直至此次全会专题研究相关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李忠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也包括国家的政治体系、行政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总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统驭管理体系,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辽宁日报:《决定》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什么这样提?其内在机理是什么?

李忠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与治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是相对固化的,而治理是相对活化的;制度侧重于规范本身,而治理侧重于进行管理;制度侧重于文本载明的约束,而治理侧重于人的主体性活动;制度一般是治理的基础,而治理可能会依赖制度进行,但也有可能不按制度办事而靠主观意志行事;制度的优势要转化为治理的效能,而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制度之上;制度是否科学、合理,要由治理的成效来展示和检验,而治理的成效,可能与制度有关,也可能与人的主体性活动有关。

使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个概念,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及其效果。制度好不好,检验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归根结底要看治理的效果。但同时,治理效果的好坏,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和完善。所以,一定要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同时,要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各级干部和公务人员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素质与能力。

(责编:王珂园、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