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时代楷模”南仁东:燃尽生命 只为天眼

梁晓琳

2019年11月25日10:24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燃尽生命 只为天眼

南仁东在FAST圈梁上。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南仁东(中)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2014年12月1日摄)。 新华社发

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2015年11月25日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11月11日,初冬的阳光,灿烂温暖。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塑像在阳光下静静伫立。八字胡、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的南仁东,目光坚定。

在距离塑像不远的大窝凼里,“天眼”静默不语,凝望苍穹。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南仁东一生的浪漫追求。他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为了这个瑰丽的科学梦想,南仁东燃尽生命中最后22年,在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带领我国科学家,自主建造了一个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016年9月26日,FAST落成启用,睁开“观天巨眼”,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的天文探索事业赶超其他国家20年。

南仁东实现了自己奋斗一生的梦想,建成了探寻美丽宇宙太空的“利器”天眼。

2017年9月15日,因罹患癌症,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病逝。

2017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南仁东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自主建天眼

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南仁东的一生都离不开广袤的苍穹,也与天眼紧密相连。

“南仁东自幼聪敏好学,1963年,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攻读了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在南仁东纪念馆,讲解员杨朝飞讲起了南仁东先生的故事。

199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造新一代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而此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这让不服输的南仁东心里很不好受,他想在祖国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射电望远镜。“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当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为25米,要建一个500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高昂的造价,加上到哪里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大射电望远镜,让他的想法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但南仁东,没有退缩。

为了完成这个奇迹,南仁东放弃了国外300倍的高薪毅然回国,承担了大科学项目高风险、耗时长、写不了文章、出不了成果等问题,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大射电望远镜建设。

去哪儿给这个“大家伙”找一个合适的“家”?南仁东把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山区。

从1994年到2005年,12年间,南仁东坐着单程需要5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北京到贵州,带着上千张卫星图,一趟又一趟进入喀斯特山区,寻找最适合安放大射电望远镜的地方。

“1994年,我第一次见到南仁东,那时候他来大窝凼选台址。”曾经住在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73岁老人杨朝明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后来,穿着牛仔裤、运动鞋的南仁东在杨朝明的带领下,沿着大窝凼山上下走了几十圈,“很多地方没得路,只能攀着树枝一步一步挪,我们本地人都害怕。但从来没看他往后退过。”

12年的不辞辛苦,大山里原本没有路的地方被走出了路,南仁东也在391个备选洼地中选出了条件最合适的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

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立项。

千方百计解难题

“战术型老工人”带队攻坚

FAST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建造这样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工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关键技术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自主创新。

“中国天眼”的自主创新,几乎样样离不开南仁东。“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文白对南仁东这句话记忆犹新。

为了当好“战术型的老工人”,22年时间里,南仁东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力学、测控、水文、地质等知识,吃透了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还记得,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南仁东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仍记得南仁东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每天都在学,源于南仁东肩上责任。他曾说过:“这个望远镜它是我们国家自己投资建设的,在大家甚至几代人的拼搏和努力下,主体结构建成。克服困难,不负艰辛,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整个贵州省人民。”

就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的“战术型老工人”带着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2010年8月,工程开工前夕,南仁东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网实验都失败了。他万分焦虑,绞尽脑汁,告诉大家:“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再做!”南仁东组织攻关,亲自上阵奋战700多天,经过近百次的失败实验后,终于研制出强度为500兆帕、抗200万次拉伸的钢索,把材料工艺提高到国标的2.5倍,成功解决索网问题。

22年的时间里,作为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主持攻克了主动反射面、索网疲劳、动光缆、高效握拔力锚固技术、跨度索网安装和精度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睁开“观天巨眼”,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调试3年来,FAST发现近200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首次捕捉到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表现优异。

2017年9月15日,因罹患癌症,南仁东永远地离开了。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从此,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守护着“中国天眼”,也守望着中国年轻一代天文学家,“希望他们有运气,能取得重大成果,用这些成果,回馈国家,回馈公众,回馈射电天文界。”

如今,一大批科研人员坚守在大山深处,他们继承了南仁东的遗志,继续看护着FAST。

每当夜幕降临,天空中最亮的那颗“南仁东星”,与FAST遥遥相望……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