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辽宁共产党员

英雄不老

——记战斗英雄、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村原党支部书记、国网辽宁鞍山海城市供电公司离休职工张贵斌

李胜基 杨峰

2019年11月25日14:26    来源:共产党员

年逾九旬,满脸皱纹,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今年8月末,鞍山海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信息采集时,发现94岁高龄的他竟然是一位深藏功名几十年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他所深藏的报功书早已泛黄,薄薄的一张纸满载着岁月的痕迹,尽管边角有些破损,但报功书上的寥寥文字依然清晰地印证了一名战斗英雄浴血沙场的壮举。

回忆起71年前那六天六夜的惨烈战斗,他眼噙泪花说:“全连120人只活下来3人。我活着,还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已是莫大的幸运。相比牺牲的战友们,我太知足了!”回忆起作为“人民功臣”被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景,他满脸自豪地说:“那是我这辈子最激动、最光荣的时刻……”

这位老人名叫张贵斌,出生于1925年,1948年参军,1949年入党,战功赫赫,先后立大功4次、小功4次。1954年,他因伤复员,将立功证压在箱底,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回到家乡——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村,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离开部队前,他向组织诚恳地说:“家有老母,我要回去尽孝;家乡还很穷,我要回去建设。”

几十年,他从未对外提及荣誉功勋;

几十年,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几十年,他在多个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几十年,他始终心系家国,爱党、爱人民、爱生活;

几十年,他用平凡书写着伟大!

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

幼年的张贵斌家境贫寒,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全家人挤住在一间小土房里。张贵斌不到十岁便开始为地主放牛养猪,还经常挨打挨骂,吃尽了旧社会的苦头。父亲一直给地主家干活,后来受地主和国民党兵双重迫害致死;哥哥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因不堪忍受残酷虐待而逃跑,被国民党士兵追杀……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1948年5月,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张贵斌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担架营2连3排12班的一名战士。参军前,他的妻子丁凤珍已怀孕两个月,家中还有多病的母亲,亲戚和邻居都不同意他离家当兵:“你怎么舍得妻儿老母?”张贵斌只回答了一句话:“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当兵不久,张贵斌就赶上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为保障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夺取锦州,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于锦州西南塔山地区进行防御作战,迎击前来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六天六夜的战斗异常惨烈,国民党军的飞机、舰艇、大炮对塔山阵地全线猛轰,几十万发炸弹和炮弹把我军阵地的泥土都炸松了好几尺,但敌人几十次全线冲锋都被英勇顽强的解放军战士击退。

当时的张贵斌一边抢救伤员一边打仗,始终坚守在塔山阵地上,“敌人冲上来,我就拿起枪射击;敌人退下去,我就跳出战壕抢救受伤的战友,开始是抬,担架不够,就背就抱,轻伤的就搀着。虽然敌众我寡,敌人的装备也好,但我们解放军就是顽强,没有一个怕死的,誓与阵地共存亡。”敌机投下的一枚炸弹把张贵斌炸伤了,左腿被弹片削掉好大一块肉,张贵斌顾不了那么多,立马从地上抓起一把碎土抹到血窟窿上,再用绑腿的长布条简单地缠了几下,马上又拿起枪向敌人猛烈地射击……

锦州方向的炮声渐渐减弱,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在塔山地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塔山阻击战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共毙伤敌军7000余人。塔山阻击战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的胜利,甚至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内部就有了“党国之败,败于塔山”的说法。

回忆起硝烟弥漫的战场,张贵斌时而自豪激动,时而感怀伤感。自豪,是因为解放军指战员英勇无畏,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敌人来犯即亡;伤感,是因为太多亲人般的战友壮烈牺牲。“当时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我没有时间悲伤,跨过战友的尸体,与敌人拼死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战友们的遗物都存放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这些年我也没能常去看看他们。我真想他们……”说到这儿,张老的声音颤抖了,眼里满是泪水。

因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英勇,张贵斌获得“人民功臣”荣誉称号,并记大功一次。北京解放后,张贵斌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49年2月,张贵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只有3名党员,“心里那个自豪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了,更得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党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后来,张贵斌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张家口等战役,转战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参加大小战斗的次数多得记不清,只记得那时每天徒步行军100多公里,随时随地加入战斗”。张贵斌回忆。

家乡建设中不辞辛苦

1950年至1953年,张贵斌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任后勤部卫生队上士、电讯队上士、通信科供给员、军直通讯营司务长。1953年年底,因常年急行军、野外露营及长期工作劳累,张贵斌的腿部旧伤复发,住进了部队医院。1954年7月,他被转到湖北咸宁疗养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但没过多久,因前方剿匪部队的伤员增多,张贵斌的伤病虽未痊愈,却主动让出了床位,并要求复员。组织上为他提供了两个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可他却“自主选择”了回家乡搞建设、孝敬母亲。

离开心爱的军营,张贵斌依旧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一心为民的作风,先后任小码头村党支部书记、信用社负责人、供电所所长,后来又到农电局工作,于1978年10月离休。无论在哪个岗位干什么工作,他都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不懈耕耘、无私奉献。

1955年1月,张贵斌回到西柳镇小码头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生产社,当时村里没有钱,他把120元复员费全部捐出,为生产社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用于生产,“120元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能够买5间漂亮的大瓦房!而我们全家6口人却一直住在一间半的草房里。父亲带着伤病回到家乡,组织上还给了他一些药品。在那个年代,药品是短缺的。而那些药,父亲并没有用在自己身上,逢谁家有人生病,‘久病成医’的父亲都去送药……”张贵斌的女儿张英回忆道。

83岁的王素清老人是张贵斌的老邻居,听说有记者采访张贵斌,特意赶过来介绍张贵斌的往事:“他在小码头村担任生产社委员时,事事做在先,公平公正,为老百姓做事真是尽心尽力,谁有困难都找他,全村人都敬佩他、信服他。我就举两个例子:有一天,他在路上捡到钱了,就一直守在原地等,等了好几个小时,终于等到失主出现,邻居们都说他‘傻’。后来,他当信用社主任,有个困难户还不上贷款,他竟然自掏腰包帮人还钱,大家没有不说他‘傻’的。不过,人们私底下议论时都竖大拇指——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素质高、境界高!”

今年66岁的李恩思,1962年随父母下放到西柳镇小码头村,张贵斌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一家安顿下来。后来,李恩思的父亲病重,张贵斌帮忙买药、打针。老人病逝后,张贵斌又帮忙料理了后事。那时,李恩思年纪还小,母亲身体也不好,虽是“外来户”,但李恩思母子从未受到冷落排挤,李家的事里里外外都是张贵斌帮忙张罗。李恩思说:“张贵斌总是为别人着想。他的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64年,张贵斌接受组织安排,来到西柳镇供电所任会计,第二年担任所长一职。当所长期间,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对于用户电费收取工作做到极度准确,保证用户不吃亏、国家不损失,同事和用户都说他是“守原则的共产党员”。

1968年,组织安排张贵斌到海城市农电局器材库当负责人。从张贵斌家到单位的距离有20多公里,全是土路,单程需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遇上恶劣天气,他只能强忍腿部的剧痛,推着自行车步行,但他从未迟到早退、从不抱怨。那时,每天都有大批水泥杆和木头杆运到海城火车站,张贵斌和同事将材料抬上车,运到器材库摆放整齐,常常一天忙下来都已是深夜。工作完成后,他从单位再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回家,其辛苦程度不难想象。张贵斌的同事、老局长郝俊成说:“我和张贵斌共事多年,过去从没听他说过什么勋章,只知道他曾是个军人,前几天刚知道他原来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英雄,我特别惊讶。工作中,他是个时时处处让人信任的人,总是那么和气谦虚,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1978年9月,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终于令张贵斌无法再坚持工作,只好向组织请求病退。待伤病稍好后,他每天都去单位不计报酬地帮着干活,令农电局全局上下深受感动,于是又返聘他到器材库担任守卫,一直工作到1985年才正式离开单位回家休养。

俭朴生活中不忘初心

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张贵斌,在和平时期选择了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不忘初心,把余生奉献给党和人民。“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现在,过上好日子,还享受到党和国家给的这么高的待遇,不应该再要求什么了。”张贵斌如是说。

张贵斌复员回到家乡后便把所有的奖状和勋章深藏在箱子里,这一藏就是65年,即便妻子丁凤珍和子女们也不知道这些奖状和勋章的分量。女儿张英说:“我爸的那个箱子谁也不让动,自己也从来不说过去打仗的事,就让我们记住‘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准做任何对不起他人的事,更不准做坏事’。”

张贵斌和老伴丁凤珍现在居住的房子房龄老、面积小,仅有31平方米,家具简单陈旧,甚至连厨房都没有,每天由女儿做好饭送过来。可张贵斌说:“够住了,知足!”

张贵斌有3个女儿和1个儿子。他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不准攀比,不准奢华。过去,过年时别人家都给孩子做新衣、买新鞋,而张贵斌的子女却没有这个“待遇”。张贵斌常教育孩子们:“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我们不能言行不一。”平日里,张贵斌穿的衣服都是极普通的,两件旧衣服穿了十几年,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最心爱、最珍贵的,就是那套从部队带回来的军装,他一直舍不得穿,时常从箱子里拿出来,摸摸,看看,再叠整齐放回去。

张贵斌享受离休待遇,医药费是全额报销的,不但可以住好医院,还可以住得时间长一点儿。但他每次住院,只要感觉稍微好点儿,能下床走动,就催促女儿为他办出院手续。他还对家人郑重声明:“谁都不准用我的医保卡给自己买药。”不仅如此,有时就连他自己生病也不让用,而是用现金买药。子女们一开始对此不理解,张贵斌解释说:“咱们现在生活好了,但也不能花钱大手大脚,更不能有‘占国家便宜’的念头。尽量省下一些医保钱,给那些更困难的人用,也是给国家减轻负担。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早在十几年前,张贵斌就嘱咐过儿女:“要是我死了,就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准备。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河里,简单结束。”

在军旅生涯中,张贵斌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学习文化,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离休在家,他坚持每天看报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认真写学习笔记,并时常读给老伴和子女听。本刊记者特意摘录了他笔记的一部分——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国之心,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尽职尽责多作奉献,让祖国更强大,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70年辉煌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多少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了前人。”

……

今年10月1日当天,张贵斌很早就起床,迫不及待地穿好军装、戴好军帽,守在电视机旁,认真地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现场直播。他对家人说:“牺牲的战友们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好时光,我要替他们好好看看祖国的繁荣昌盛。”说罢,老人又一次热泪盈眶。

10月17日,张贵斌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重返战场旧址追忆战友。走出纪念馆,他在烈士名录墙前久久不愿离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烈士名录墙,一边落泪一边呼唤着战友们的名字,敬着军礼向他们报告:“战友们,国家强大了,再也不用打仗了……”

张贵斌的外孙女郭虹是海城市析木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跟多数人一样,她也是前不久才知道姥爷的英雄身份,便把姥爷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她在教学笔记中这样写道:“70多年来,姥爷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为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如此低调?或许,这正是与他的英雄传奇相比更令人敬佩的地方。姥爷用他的朴实纯粹不仅书写他的英雄本色,更给后辈的我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国家和民族因英雄而傲然独立。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希望姥爷的英雄气概,能够成风化人……”

因为前不久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贵斌的感人事迹才为人所知,中央有关领导及辽宁省委主要领导相继作出批示,要求“认真做好英雄老兵张贵斌的宣传工作”;10月14日,鞍山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张贵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各级组织纷纷前去探望慰问,各级媒体争相采访报道,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并发出共同心声:“英雄不老!张贵斌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辽宁《共产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