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14:23 来源:解放军报
今年1月,一张两代“嫦娥人”握手的照片刷屏网络。在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的这一刻,74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位于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却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中国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论证“嫦娥一号”时,中国仅有支持近地卫星的测控网,如何实现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测控还是个难题。15年来,“嫦娥”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成功研制嫦娥三号探测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成功研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从探月、落月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探测,“嫦娥”团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未来10年左右,月球南极将出现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月球科研站。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勇于开拓创新的航天功臣们。
(陈坤丰,本报记者杨明月)
相关专题 |
· 最美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