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7日09:09 来源:光明日报
刘永坦 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
十月的山东威海,凉风习习,海边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排列整齐的天线阵,是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主要结构,它能够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是我国驻守在海岸线上的一双“千里眼”。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就是这双千里眼的缔造者。作为我国对海新体制雷达的奠基人,他执着于对海新体制雷达研究近40年,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
“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公派英国留学归来的刘永坦带回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然而,要建新体制雷达,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此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当时,很多人劝他放弃: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更别说一所大学了。但刘永坦始终坚信:新体制雷达一定能做出来。
1983年,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刘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得到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的认可。
但刘永坦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认为“纸上谈兵”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建立对国家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为此他又开启了“新体制雷达研究”,为研制完整的雷达系统奋力攻关。
在试验现场,刘永坦率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长期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刘永坦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曾让他几个月不能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4月3日,当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成员都流泪了,是成功后的狂喜,也是多年压力的释放。
此后,新体制雷达项目的科研攻关按下了“快进键”: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刘永坦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是团队的力量,不是我一个能做成的,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刚刚获得最美奋斗者奖项和年初荣获中国最高科技奖时,他都是这样说。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几十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
(记者 张士英)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