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6日09:18 来源:光明日报
【致敬共和国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人物】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千里边防线上,有一条50多公里长的巡逻路。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块庄严的界碑;路的两侧,数不清的青石静谧地躺在泥土中,宛若一个个守护祖国疆土的卫士。青石上,或用柯尔克孜文,或用汉字,镌刻着“中国”字样。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冬古拉玛山口护边员、柯尔克孜族妇女布茹玛汗·毛勒朵,用50余载岁月构筑的巡逻路标。
上世纪60年代,300多名柯尔克孜族边民成为边防线上的护边员。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1964年,已为人妻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与丈夫托依其别克第一次来到吉根乡的冬古拉玛山口成为第一批护边员,从此知道了什么是边境,什么是国家。
那一年,当她望着绵延的边境线,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让她意识到守护边境的重要意义,从此她立下了刻界碑的心愿。通过向人请教,她学会了汉字和柯尔克孜文“中国”的写法。在一次巡边时,她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跪在乱石堆上,蘸着雪水在石头上写下“中国”,然后用尖利的石块雕刻,手被石头磨出了血,她依旧一笔一画地刻着。当西陲的最后一缕阳光落下时,第一件作品“中国石”诞生了。
从那时起,只要行走在边境线上,她就会找石头在上面刻上“中国”二字。半个世纪过去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刻下了多少块“中国石”,她自己也不清楚。
“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如同熟悉自家抽屉里放置的东西一般。”哪块大石头有挪动,布茹玛汗·毛勒朵一看便知。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年过半百的她巡边时发现界碑被人动了手脚,骑上马转头向边防派出所赶去。60多公里的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危险地段有17处之多,曾有行人马匹不慎坠崖。但布茹玛汗·毛勒朵顾不上这些,马不停蹄地奔波数小时赶到了边防派出所。
顾不上休息,布茹玛汗·毛勒朵又带着官兵赶回冬古拉玛山口。经仔细勘查后,布茹玛汗·毛勒朵与官兵一道将界碑恢复原位。待所有事情办完了,她却累得虚脱在地,半天没有缓过劲来。
1999年7月28日,布茹玛汗·毛勒朵杀羊取血及时挽救了战士罗齐辉就要冻掉的双脚。2004年7月31日,布茹玛汗·毛勒朵在暴风大雨洪水中翻山越岭花了7个小时走了10里路,给困在洪水中的战士送去了粮食,而她却浑身伤痕累累。战士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她却自责地说:“我来晚了。”
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多年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她风雨无阻,每天巡边最少要走20公里的山路,最保守计算,她守边路上行走了80000多公里。
如今,因为身体原因,布茹玛汗·毛勒朵已经很少去边境线巡边了,但她和边防官兵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2008年,随着三儿子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加入护边员队伍,布茹玛汗·毛勒朵家已经有7名护边员了。2009年8月1日,正在和边防官兵一起过节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听说自己的小女儿生了个儿子,当场决定给孙子起名“八一别克”,一个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在继续,一个守边护边的信念在继续,一个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仍在继续……
布茹玛汗·毛勒朵守边壮举被全国人民知道后,获得了极大赞赏。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她用柯尔克孜文在石头上刻写的“中国”石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记者 王瑟)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