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柴生芳:赤子丹心铸丰碑

宋振峰

2019年10月05日13:58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柴生芳 赤子丹心铸丰碑

“虽然还是瘸着\我也会一步一步踏上高高的台阶\找到烈士陵园沉睡的您……”今年8月15日,在柴生芳逝世五周年之际,一首《瘸着也要来看您》的小诗又一次在临洮县干部群众中的朋友圈刷屏。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柴生芳已经去世5年了,为啥仍被当地民众如此怀念?

柴生芳,甘肃宁县人,生前系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又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2014年8月15日凌晨,在连续工作超过17.5个小时后,45岁的柴生芳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

“博士县长”柴生芳曾是家乡人记忆中的一个传奇——从贫寒农家娃到北大高材生,再到负笈东瀛,捧回日本神户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飞得够高够远,却在学成归国后谢绝一切邀约,于2002年10月回到甘肃。

甘肃贫瘠,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甘肃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工作了4年后,柴生芳向组织主动请缨,到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市工作。

摆在他面前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既缺资源也缺资金。困难没有让柴生芳退缩,他一干就是8个年头。

无论是在陇西,还是在安定,或是在临洮,柴生芳职务如何变换,唯一不变的是为民富民的理想和追求。

在定西工作期间,柴生芳留下了29本工作日记。第24册的最后一页,他深情地写道,“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

临洮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未得到系统整合和挖掘。

柴生芳认为:“文化会改变临洮。”他四处奔波,推介宣传、争取项目。最终,饱含他心血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立项。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临洮全县54万人中有11万余人是贫困人口。2013年担任临洮县县长后,柴生芳的“头把火”直点精准扶贫。 他挤出时间下乡,车能去的地方车去,车到不了的地方步行去。

苟家山村海拔2600多米,山路崎岖,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冰雪覆盖,与外界几乎隔绝,农民世代挣扎在贫困之中。交通不便、没有卫生室、学校快成了危房……面对村民的迫切期盼,柴生芳记在心里,逐一落实。去世前,苟家山村他去了11次。

在临洮任职3年,柴生芳的足迹踏遍全县323个行政村的281个。他广交农民朋友,田间地头、嘘寒问暖,农户家中、促膝长谈,全县最偏僻的村子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去过的村庄,他会记下名字,用笔在日记本上标出位置,然后一个个连接起来,绘制成简易地图。对每个村的地理位置、村情村况,他都能如数家珍。

日记本里画的是线路,装进大脑的是思路。在县政府办公楼会议室里,柴生芳挂起了两幅彩色的“作战图”。地图上,临洮县每个村对应一个图标——洋芋、白菜、鸡、牛……323个行政村,细分为125个产业示范村,130个产业潜力村,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

“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余下村落分步推进。柴生芳用全新精准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贫困发起了总攻。临洮不仅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而且贫困人口也从他来时的11万人,减少为不到5万人。

“要想富,先修路”。为此,柴生芳先后6次赴京汇报衔接,使临洮成为国家“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总和。

“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在工作日记中,柴生芳挥笔誓言,力透纸背。一个馍馍的早饭、数个小时的颠簸、马不停蹄的一线办公、延续到凌晨的讨论,构成了柴生芳在临洮每一天的工作内容。

让自己的腿脚粘上乡间的泥土,让自己的双手感受到百姓心窝的温度。面对信访群众,他不消极躲避、搪塞敷衍,而是让自己办公室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将心比心,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翻到柴生芳工作日记的最后一页:“下午4时30分,在县文化中心主持召开全县捐资助学表彰暨优秀贫困学生资助大会,会议有六项议程。潘晓文全县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

最后一刻,他的心里装的,仍是群众的点点滴滴。

(责编:乔业琼、闫妍)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