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黑龙江《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讲好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系列微视频《我们的初心》创作手记

黄成俊

2019年09月18日10:10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8年,为展现优秀党员风采,用身边的党员和身边的故事教育身边的人,海安市委组织部创新探索,把视角转向基层一线,将镜头对准普通党员,先后摄制了八集系列微视频《我们的初心》(以下简称《初心》)。《初心》系列微视频选材来自一线,八位主角都是来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党员,八个故事都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平凡小事,却向观众传递了朴素的信念力量。如今回顾这一系列微视频,我的惊喜和感动同在,收获和遗憾并存。

聚焦身边“小人物”

拍摄党员电教片,第一要务就是选择拍摄对象。制片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党员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作为题材,用平民化视角来讲述初心故事”的思路。但如何从全市5万多名党员中挖掘我们想要报道的典型呢?

我们采取了基层推荐、民意调查和事迹评估相结合的选材方法。《初心》中人物的推选,首先是通过基层党组织推荐而来,从流程上来看这样最为快捷。不过,基层党组织推荐的不一定就合适,行不行还要看群众怎么说。所以我们增设了材料评审和民意走访环节,确保事迹真实、群众反响好,再纳入初选范围。最为复杂的是最后一步,就是比较选择。在这一环节,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一些比选原则。一是人物必须来自基层、直面基层,这是出于接地气考虑——为了选出的人物大家较熟悉,不熟悉的也会感到亲切。二是选出来的人物尽可能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我们根据年龄结构、行业类别、成绩贡献等一项项进行比较,注重选出的人物在整体上有较大年龄跨度、较广行业覆盖和较深工作资历。

最后选出的八名典型人物,有扎根基层30年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有以初心致匠心的非遗传承人,有拼搏一线身经百战的老抄表工,有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85后村支部书记,有用心传递点滴温暖的公益人士,有用爱呵护孩子成长的幼教工作者,有恪守职责保卫一方平安的基层干警,有为生命注入希望的白衣天使。他们各处不同年龄段,经历和行业都富于自身的独特性,整体上几乎可以作为整个基层党员群体的代表。但他们也有共同点,就是在普通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虽没有光环,认真琢磨一下又能发现不平凡之处。

深入生活原生态

拍摄人物,难在拍“活”。《初心》的拍摄对象均来自基层一线,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平民化”身份,不同于以往“高大全”的典型。如果刻意拔高,既脱离实际,也难得人心。而要真实反映,如何拍出平淡中的真味,也是道有些难的题目。

每次开拍前,我们都会与拍摄对象充分沟通,了解其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日常。开拍后,我们只设定场景,拒绝导演成分,“你做你事,我拍我片”,完全以客观角度去记录。这样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拍摄对象的工作生活,必须拍摄大量的场景素材,才可能表达出平凡历程中的真味。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和抄表工李小军一起到丛林里刨沟寻表,和派出所所长许海涛一起到现场调解纠纷,还坐过妇女主任朱翠平驾驶的电动三轮车……在每一个场景中,我们尽量不干预拍摄对象的既有节奏。当村支部书记杨啸被群众质疑时,我们恰逢其会,用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将他的委屈、无奈和焦急表现了出来。所有粉饰的东西被拿掉后,可能画面没有摆拍那么完美,同期声也没有那么干净精练,但真实现场却得到最大化还原。看似平淡朴拙的故事,细想起来却富含信息;人物也没有距离感,可触可感。

挖掘故事有技巧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抓住亮点,要做一些必备的功课,尽早地与拍摄对象拉近距离,有时还应找到彼此的共同关注点,这样在交流中更容易与拍摄对象走在“同一频道”。

36岁的杨小健已经在护士岗位上干了十六年,每天忙个不停,就连分娩的前一天仍然在工作。但在深入采访时,她说出来的故事却很单薄。因为她始终在忙,记忆中留下的也只有那些忙碌的场景,却记不起自己经历过的具体事件。这时候最好能够提示引导她,而这就需要对她有足够的了解。拍摄间隙,我们看到她的QQ头像、手机屏保都是孩子的照片,便聊起了养孩子的不易,共同语言多了起来。有了话题,就有了引子,她开始谈起了一件不太想说的往事。一个夏天的雨夜,她加班太晚,本来在家照看孩子睡觉的丈夫就到医院去接她下班。就这么不大一会儿的工夫,孩子从睡梦中惊醒,看到家中没人很是害怕,自己跑了出去。杨小健两口子回来时,孩子正在小区大门口,赤脚站在雨中。也许他们再晚回来一分钟,孩子就要走失。说到这里,杨小健的声音哽咽。节目播出后,她的故事在医护人员中引起了很大共鸣,因为这样的事情离大家很近,很多同行都有着与她相似的其他经历和感受。

不是每次都能顺利“撬开”拍摄对象的嘴。一些拍摄对象在刚接触时有些拘束,这时我们就要换个角度,避免单刀直入,尽量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张口“说话”。彼此形成一定的认同和共鸣后,再将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合式问题,甚至启发式提问,这样拍摄对象就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记起一些我们想要的故事。

放大暖心小瞬间

细微之处见精神。写小说的时候,作者一般会对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如眼睛、鼻子、眉毛等进行细致描写,通过这些“特写镜头”,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同样,在视频拍摄过程中,我们的镜头也要注意细节的捕捉和放大表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显眼的细节有时候会成为人物的标志。

《初心》每集时长在6分钟左右,但已经足以为一些精致的小细节留足空间时间。比如扎根农村幼教28年的幼儿园园长戴小红,因为操心建设新的教学楼已经生出微微白发;计生干部朱翠平背着一个小药箱,已经服务了村里三代人;花鼓传承人杨培杰,每年都要敲坏花鼓一两个;抄表工李小军随身带着一个2800毫升的大水杯,夏天的时候一天要喝空好几次;“第一书记”杨啸每天步行25000步,一年要磨坏两三双皮鞋……这些碎片化的细节符号,见证了岁月留痕,烙上了时代印记,将它们镶嵌到人物故事当中去,在人物塑造上更具张力。

仔细“盘盘”更可人

《初心》拍摄从2018年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尾,我们除了在叙事结构、影像画面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不断在后期制作中找亮点。

最初几集视频的开头,都是用“我是某某,是某某单位的员工”这样的开场白,重复几遍后,就觉得干巴。为了吸引受众,我们根据拍摄对象职业的不同,对视频的开头进行了重新打磨。比如在讲述护士杨小健的故事时,多次用分屏切换+快节奏音乐的形式,展示护士繁忙的工作场景。在讲述公益人徐颖事迹时,用AE等后期软件,对各类照片资料进行了整合加工,有意识地用字幕来表现人物思想。在讲述非遗传承人杨培杰事迹时,特别录制了海安花鼓的独有音效,用于视频转场剪辑。

后期制作其实是一个非常磨人的过程,有时候昨天觉得还不错的剪辑思路,今天再看就不满意了。比如微视频的结尾,一开始我们用黑底红字的对仗文字来提炼概括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但在观赏学习了一些优秀网络短视频后,我们又对所有微视频的字幕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这个过程就像“盘”核桃,反复翻弄摩挲,才能使之光亮可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

(原载于《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9年8期)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