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 波
2019年09月18日10:04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8年7月初,我们接到了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的通知,要求协助完成中组部落实的全国党员教育系列纪录片《美村三十六计》摄制任务,将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的先进事迹展示宣传出来。接到任务,我们马上成立了摄制组,进行研究策划,觉得小山村就先进在“基层党组织带领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上,把这个片子拍好,具有很强的宣教意义和时代价值。于是,我们走进了小山村,用镜头去挖掘它的新鲜经验和生动故事。
《美村三十六计》里的“美”与“计”
对于党教片而言,确立一个精准的主题至关重要。我们觉得,“美村三十六计”这几个字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美”,一个是“计”,应该展现“美”而重点突出“计”。具体要展现怎样的“美”、突出什么“计”,则需要我们好好刮一下头脑风暴。
想把小山村拍好,不深入掌握材料是肯定行不通的。我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七次前往小山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入驻企业座谈交流,在村里实地走访踏查,奔波之下,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在我们看来,小山村有“三美”:一是景色怡人的风光之美。小山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湖光山色,水美鱼肥,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二是乡土特色的文化之美。小山村曾是肃慎人的居住地,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陶片。1971年,著名作家张笑天曾在此创作长篇小说《雁鸣湖畔》。三是民风纯朴的文明之美。小山村的村民们热爱家乡、爱护环境,文明新风在每一户家庭之中、每一位村民身上兴起来、活起来,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对于这“三美”,我们摄制组达成了共识,但是围绕“计”却有了不同意见。有的同志想从建强组织的角度出发,体现强党建促引领之计;有的同志想从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体现生态强村之计。几经论证,我们觉得近年来小山村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强村富民,被评为吉林省乡村旅游四星级经营单位、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一做法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应该是我们重点体现的。
最终,我们决定在片中展现“三美”,即风光美、文化美、文明美,把展现“计”则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
“倒卷珠帘”来叙事
想把小山村的故事讲明白,在叙事结构上自然要下一番巧功夫。
我们从村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了解到,这些年来小山村的发展颇为曲折。上世纪80年代前的小山村,环境优美,村边的雁鸣湖荡漾清波,众多的大雁筑巢于湖畔密林,欢快的雁鸣之声回荡于小村之中。因为小山村具有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种植的小粒大豆质量好、价格高,大量出口日本。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们开始大面积地毁林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频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雁鸣湖畔再也听不到雁鸣之声,村民们的收入也节节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上任的村领导班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动员村民退耕还林,以保护生态。经过几年的治理,小山村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而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久违的大雁重新回到小山村,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借此良机,小山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强村富民。整个故事错综复杂,想讲清楚还真得好好计划下。
为了让故事清晰且“抓人”,我们精心设计了叙事角度和结构布局,安排连贯的“叙事点”,采用倒序的形式,从村民季青杰为外地游客导游讲解开篇,介绍小山村的基本情况、雁鸣湖的由来,展现如今小山村的美丽风貌,之后展开情节,介绍从前美丽的小山村→村民为增加收入而大量毁林造田→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村民转变观念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生态恢复→村里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强村富民……按照这个叙事结构,通过雁鸣湖畔雁走雁又回的描写,从而完成叙事框架,让整个故事逻辑清晰且跌宕起伏。
真情实感方动人
党教片也要学会情感表达。我们尝试着用镜头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全片一开篇,我们就用了几位山东省游客的镜头,他们在参观小山村后发出了“不虚此行,小山村的大美,非常棒”“花海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小山村真是太美了”的感慨。这样观众就对如今小山村的美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们在采访村民姚久福的时候,他说,小时候雁鸣湖的东岸有很多树木,有大量的灰鹤在那儿筑巢,每天早晨成群的鹤在那儿飞舞。后来树木被砍掉了,鹤都飞走了,说到这时,他脸上充满了愤慨。此外还有采访村文书韩立君、村民杨景双讲村里频繁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的痛心,讲还林后的山绿水清、再也没有水患时的兴奋和自豪;村民李枝凤讲因村里内涝排水问题,造成村民邻里之间动斧子动刀地干仗时的无奈;村民赵立娟讲还林一垧多地时的心理矛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学良讲发展生态旅游取得成果时的骄傲和自豪……这种采访场景下情感的迸发,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深刻地表现了宣传主题,也避免了简单化、概念化。
以小故事说大道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党教片都会讲故事。我们在拍摄时就特别注重运用好故事的形式。故事不仅能体现矛盾冲突,避免枯燥和说教,更重要的是,故事里往往蕴含着道理。
我们着重讲述了小山村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故事。2014年6月24日,小山村遭遇大风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村路、排水设施被冲毁,村民庭院、房屋进水,财物损失近20万元,农作物普遍减产50%至70%,农业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以这个事件为转折点,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嬗变。
小山村退耕还林的故事也很有“讲头”。小山村要根治水灾内涝,就必须退耕还林,可是很多村民怕退耕还林后经济受损失。村民赵立娟有1垧的土地属于应退耕还林范围,可是她很有顾虑,本来就不多的土地还林后,土地没有了收入和补贴,靠什么生活呢。史学良多次到赵立娟家讲解退耕还林的政策以及退耕带来的好处,反复劝说、算账对比,最后,赵立娟终于同意退耕还林。经过村干部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全村52户村民共退耕还林693亩。
村民姚久福开办农家乐的故事则说出了小山村的发展“正道”。随着生态的持续改善,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姚久福借此机会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纯收入六七万元。还有一些村民开办了采摘园和家庭旅馆,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这让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打造花海的故事也令人深思。要想发展旅游产业,还得在旅游项目上做文章。经过研究后,村班子提出要在小山村打造一个花海项目,可很多村民包括个别村干部都不同意,怕赔钱,于是村里愿意入股的46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由合作社投资打造花海,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山村的花海远近闻名。由此可见,小山村的发展模式其实值得很多地方借鉴。
正因为故事讲得好,《小山村——生态为王》让观众觉得“津津有味”,自然也就实现了我们的宣教目标。
片子杀青后,盘点拍摄过程,我们感触颇多。小山村生态为王的发展理念值得借鉴,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建设”主题,更是让此片意义非凡。作为党教制片工作者,能得到这样的锻炼,真的是难能可贵——在拍摄中成长、在制片中收获,不正是我们的事业乐趣么。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州党员教育中心)
(原载于《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9年8期)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