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宇
2019年08月09日07:42 来源:吉林日报
上午8点,73岁的孙正聿教授准时来到办公室,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几份报纸,从教近40年来,他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1946年11月,孙正聿出生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里,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哥哥的课本、书店里的“小人书”,所有能看的书都让他爱不释手。上中学时,每周2元钱的伙食费,常常都是母亲向邻居借来的。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还订阅了两本杂志——《世界知识》和《文学评论》。1966年,高中毕业的孙正聿成为了一名知青,在那段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有两个人的著作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马克思和鲁迅。马克思让他感受到了理论的魅力,鲁迅让他体会到了思想的穿透力。返城后,无论是做装卸工、叉车司机还是电影放映员,他都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1977年,他如愿考取了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执教至今,现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就实际上是时代给予的,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恢复高考,我现在不知道在干什么。但在同一个时代,机遇只奖赏给有准备的头脑。”回首过往,孙正聿感慨地说,“我们刻苦读书不仅仅是想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想改变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学者,孙正聿以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引领了我国哲学研究,以创造性的教学成果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以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一流学科”建设。
“睿智的双眼、挺立的身躯……孙正聿教授身上仿佛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令每一个接近他的人都肃然起敬。而他那挥洒自如、引经据典的课堂更让人着迷,从他的身上,你能真正感受到学问的魅力。”学生们这样评价孙正聿。学生们说,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在孙正聿看来,哲学绝不是一种“无我”的冷冰冰逻辑,而是熔铸着哲学家的理想、信念和情操的“有我”的创造性的活动。
自1982年任教以来,孙正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了14门课,讲每一门课,他从不借助任何材料。他认为,哲学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讲好哲学最根本的只有四个字“有理讲理”,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灵活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和谐地交织于课堂,学生求知的渴望才会被激发。”
在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强调四个“真”字:真诚——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真切——要有举重若轻的洞见;真理——要有抽丝剥茧的论证。1995年,孙正聿创立、讲授“哲学通论”课,并于1998年出版《哲学通论》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哲学本身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改革进程,被收入代表当代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中国文库》,对于老中青三代学者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实践,孙正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16年获首届吉林大学终身成就奖……2018年,他被聘任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我身上有双重的责任。一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元素;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尽管年事已高,但孙正聿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重任。
近年来,孙正聿教授相继撰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等著作,引领和推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他撰写出版的《哲学修养十五讲》《人的精神家园》《辩证唯物主义党员干部读本》等普及读物,以“有理讲理”的方式讲述马克思主义,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从教近40年来,孙正聿从来没有节假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好多事情没有做。”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研究,他都是踌躇满志。如今,孙正聿带出了几十位学有所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国内哲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术梯队,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崇高的位置》一书中,孙正聿曾经这样写到:“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这几句话是他的为人为学之道,更是他人生的鲜明写照。
相关专题 |
· 最美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