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最美奋斗者

曹保明:生命就是用来奋斗的

王瑞

2019年08月05日08:29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曹保明:生命就是用来奋斗的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工作时总是很兴奋。面对大量待处理的资料,他说:“没有办法停下来”。

曹保明出生于农民家庭,并无家学渊源。1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曹保明翻到了林青著的书信体散文集《冰凌花》,便被其文字所吸引。手捧这本小书,一个有些稚嫩而又无比坚定的想法在他脑中渐渐清晰:我也要用文字去记录这美丽的东北大地。

1976年,曹保明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吉林大学中文系的民间文学教研室执教。因为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工作,要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去作田野调查。在调查中,曹保明了解到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土匪的“三江好”,实则是救国救民的英雄。东北地区还有多少个“三江好”,从“三江好”的精神内核能否窥见东北文化的一个侧面,东北人文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东北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推动着曹保明不断思考、探索。

从密林到江畔,从雪地到草原;从春种到秋收,从热闹的乡镇到荒草萋萋的古村,曹保明对东北的人文痕迹作着“地毯式”的实地考察。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等省内一批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得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有着人类学家的脚力。

曹保明的视野包含过去五行八作。通过系统整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渔猎文化、森林文化、行帮文化、采参文化、淘金文化、冬捕文化、工匠文化、军旅文化等以特定行业和职业为范畴的诸多特色文化形态研究已经具备理论框架。他有着社会学家的眼力。

曹保明的研究贯通古今民俗文化。他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无论是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大量的文章和专著进行论述。除了对东北民俗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视角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以期找到民俗文化的共性规律,推动民俗学的学科理论构建。他常说,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就是让文化遗产在当代活起来,赋予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很多要在东北地区拍摄影视作品的编导专业人士都来向曹保明请教,以期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东北感”。他很乐于给他们提供建议,也希望看到真实的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在大众视野。为弘扬工匠精神,他系统研究了吉林工匠文化,并有专著《吉林工匠》出版;为纪念革命英烈,曹保明又投入到吉林省老兵口述史的采访撰写和整理工作中。近期,他又在着力研究东北亚地区丝绸之路民俗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为东北地域文化的未来思考出路。他有着民俗学家的脑力。

曹保明的著作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2019年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了“听曹保明讲故事·一书一记忆”连载专栏。在曹保明著的出版图书中选取105本,每天推介1本,持续3个多月。曹保明的很多著作被译成日、韩、俄、英等文字发行海外,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东北亚国家有着广泛影响。他让世界听到了东北文化的声音,已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曹保明的办公室显得十分局促,书架和地面上都摞满了书,柜子上还有很多收藏的民俗摆件。别人视之为破铜烂铁的老铺招牌、猎叉鱼钩,在曹保明眼里都是宝贝。他说:“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文化遗产注定要消亡,但记录它们的存在、记录它们的消亡,是文化学者的责任。”

70岁的曹保明如今依旧行走在广袤无垠的文化田野上。40年来,每逢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他一定要到乡下,去看当地集中展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和当地村民一起过节。平日里,如果他没在办公室,就一定是在调研地,或是去往调研地的路上。回到办公室,便坐在纸堆里,整理资料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到外地出差,也是作息如常。他争分夺秒地整理资料、整理思路,竭尽全力为东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贡献力量。“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停不下来。我的生命就是用来奋斗的。”曹保明说。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相关专题
· 最美奋斗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