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最美奋斗者

于漪: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 这才是教学

彭德倩

2019年07月24日11:0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是教学

“一个人心中总要有一盏明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双重奏的。一重奏是你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与此同时,你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奏好他们人生的乐章。因为你是老师……”一段肺腑之言,来自扎根上海基础教育最前沿的一位耄耋老人。

她,就是于漪老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三尺讲台、六十余载不曾停步的内在驱动力。1959年已当了七年历史教师的她改教语文,从此一直探寻有效教文育人之道。

原闸北区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是于漪老师任教语文的“开门弟子”。“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葛起裕记得,为了离老师更近点,全班争着坐前排,“我专门配了副100度近视眼镜,冒充近视眼,可以心安理得坐在第一排。”

当时,他还发现了于漪老师的一个秘密:在她启发、引导下大家都会七嘴八舌地提出一箩筐问题,她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听完。这时她有个习惯:常常用粉笔在讲台角上写几个字或做个符号。直到几十年后探望恩师偶尔说起,他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授课时随时记下问题,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启发思考。

“育人是教师最大的基本功”

在于漪看来,育人是教师最大的基本功。“我一直梦想的课,不止教师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人人都是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是教学。”在她眼中,语文直接指向人,指向人的思维、情感、能力、品质、气质。每一堂课的质量、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可能都会影响着他们未来生命的质量。

“生于海,溶于水,乏味时给人以精神,得到时并不惊喜,失去时却让人念念不忘——生活中不能没有盐,更不能没有耐人寻味的老师。”不久前,在杂志社工作的曹春整理抽屉,一张泛黄的请柬跃入眼帘。1985年我国第一个教师节,上海举行“园丁与桃李”座谈会,他从恩师于漪手中接到请柬后,长考整夜,在请柬背面写下这段话,回赠老师。曹春说,写下那段感言,源于老师在座谈会请柬上写给他的寄语:“我要的是年轻人,但是必须有本领,头脑清醒,精力饱满,还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书德国大文豪歌德语赠曹春同学,寄以厚望。”当时的曹春,已经毕业工作了十年,“寄以厚望”四个字反复看了好几遍,心头涨得满满。曹春说,“盐”看似日常普通,却是生命不可或缺,能给人力量和能量,老师就是那样的人。

择高而立,向宽而行,往深而思——有人以这12个字评价于漪老师的教育生涯。“我已经90多岁了,但是人只要活一天,就要有壮志豪情。”她相信,“生命是有灯火的,这个灯火就是理想,就是信念,是跟我们的祖国、人民糅合在一起。”

(责编:吴兆飞、常雪梅)
相关专题
· 最美奋斗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