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颖璞
2019年07月24日11:07 来源:解放日报
“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名言,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最喜爱的一句话。他的职业生涯,是一部桥梁人的热血奋斗史。一次次攻坚克难,一个个重大决策……在他的主持设计之下,南浦、杨浦、卢浦、徐浦4座越江大桥、东海大桥横空出世,实现了上海人跨越黄浦江、跨越长江口的梦想。
20年无裂缝,超越外国“模板”
今年83岁的林元培,设计过上百座桥梁,一生与桥打交道。最令他感怀的,是在黄浦江上造大桥的时光。林元培回忆说,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上海市政总院的前两代总工程师一直以来的梦想,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现。正因目睹了前辈们的失落,所以当造黄浦江大桥的机遇摆在面前时,他格外珍惜。
改革开放后,中央传来了开发浦东的好消息,第一座在中心城区开建的黄浦江大桥是南浦大桥。来自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都想负责设计,但最终上海决定,让中国人自主设计。林元培至今还记得,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把握。他坦诚作答:“有80%的把握,但是我们会用120%的努力,将20%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南浦大桥的建造过程“有惊无险”。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是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但实地考察后发现桥面上已经出现了上百条结构裂缝。这样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在南浦大桥上,后果不堪设想。焦急的林元培将自己关在客厅,一遍遍看着幻灯片,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和技术团队研究出4种解决裂缝难题的办法。直到20年后,南浦大桥例行大检查,桥面都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实现造桥梦,因为赶上好时代
在林元培看来,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而创新就是在一个个困难中倒逼出来的。设计杨浦大桥时,考虑到不影响航道,他不得不把主桥跨径设计到602米之长,刷新了斜拉桥长度的世界纪录。到了卢浦大桥,他选择了从没做过的拱桥形态,由此解决拱桥在软土地基建造等难题,设计出“世界第一钢拱桥”。回忆往昔,林元培的声音铿锵有力,“我赶上了好时代,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让我们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实现了几代工程师的造桥梦。”
在林元培的带领下,市政总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桥梁精英人才——4800余人中,桥梁国家大师有3人,教授级桥梁工程师25人,桥梁工程师近500人,组建起一支名副其实的桥梁建设“国家队”。“目前我们的桥梁设计、施工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如今,已经退休的林元培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半天,把以往的经验写成桥梁理论,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意见。“我们国家的大桥还在不断创新,包括去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他充满自信地说。
相关专题 |
· 最美奋斗者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