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

最美支边人物

杏林春暖阿里人——记“最美支边人物”陕西汉中籍援藏医生罗蒙

2019年07月19日09:50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杏林春暖阿里人

罗蒙在医院看护刚刚出生的婴儿。 本报通讯员 叶亚楠摄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极致风光几乎广为人知:雪山壮美、湖泊静谧、阳光绚烂、天空高远……这些构成了一幅奇美的高原画。这份美丽安宁的背后,却是自然条件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约4125米。过高的海拔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异常艰辛:缺氧、高寒、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许多人来了又走了,认为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然而,再艰苦的环境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有群众生长于斯,更需要有人去改变困苦的现状。

今年47岁的罗蒙,就是这样一位援藏的妇产科医生。他从汉中来,在“生命的禁区”里守护生命。

“罗老师像是本来就属于这个地方,他不是阿里的过客。”提及罗蒙,与他共事的新疆籍援藏医生张春兰如是说。

初入高原救危难

2010年7月,汉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原副主任罗蒙报名援藏。初到西藏,剧烈的高原反应让罗蒙苦不堪言。

“平时走路就像踩在棉花团上,头痛、失眠都是常态。刚到阿里的时候,我躺了3天才缓过劲儿来。”7月16日,罗蒙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阿里的昼夜温差极大,自己当时是下了一番功夫才渐渐适应那里的生活。

然而事不等人。罗蒙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就迎来了一场惊险万分的特殊“考验”。

那是一例剖宫产手术。

手术进行到一半,婴儿的脐带刚刚剪断。手术室突然停电、一片漆黑。罗蒙只好靠着手电筒和手机发出的微弱亮光,剥离胎盘、缝合……在内地只需30多分钟的手术,罗蒙与妇产科全体人员进行了3个多小时。最终,凭借精湛的技术,罗蒙创造了母婴平安的生命奇迹。

“直到现在,阿里地区的供电状况仍然不稳定。”罗蒙说,不稳定的供电造成的意外因素直接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高原上的接生手术有多难?

高原之上,人类生命的繁衍更易和死亡紧紧相连。阿里地区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极高,加之当地医疗条件简陋,产妇生孩子就是过生命关。不仅如此,特殊的低压缺氧环境也给医生的救治增加了难度。

“在生产过程中,产妇的失血量会比较大,加上处于低压缺氧的环境,产妇缺氧的症状会更加明显,严重时会导致休克。”罗蒙说,血液和氧气,往往就是手术台上救命的东西。

2012年,在救治改则县一名子宫破裂的产妇时,患者腹腔大量积血处于休克状态,急需输血。但阿里地区血液紧缺,眼看死亡一步步逼近,罗蒙顾不上手术疲劳和高原反应,果断献出400毫升血,使产妇转危为安。

这样的献血量,让原本就疲惫的罗蒙也处于缺氧状态。但他来不及休息,再一次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术后,产妇家属看到罗蒙时,感激地跪了下来。

阿里地区的许多藏族同胞不会汉语,但他们用最淳朴和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对罗蒙的谢意。

心系阿里再援藏

2013年,罗蒙从阿里地区返回汉中,但他的心留在了阿里。

回到汉中1年多的时间里,罗蒙在阿里的手机号一直没有换,依然心系阿里的患者和同事。他几乎每天都和那里的同事通话,帮助次仁巴珍医生给患者诊断治疗,给央吉医生寄去执业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

2014年8月,罗蒙向汉中市人民医院再次递交了调往阿里的申请。医院领导惜才,舍不得罗蒙再去那么艰苦偏远的地方,没有同意。但罗蒙去意已决。2015年,罗蒙提出辞职,果断前往西藏。

“我还是放心不下那里的群众。内地少了我,还有技术更好的医生为大家服务,但那里的条件太艰苦了,我能帮大家一点是一点。”罗蒙说。

在拉萨工作2年后,2017年,罗蒙再次辗转回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他对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有多重要?张春兰的话给出了答案。

“罗老师在地区医院的时候,我们就敢接收一些情况严重的病人进行救治;要是他不在,我们只能将病人送往拉萨就医。他就是阿里地区守护产妇生命的最后防线。”张春兰说。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属于偏远的远方,其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与拉萨直线距离长达1100公里,相当于从西安到北京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对于拯救生命来说,过于遥远。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距离最近的日土县尚有120公里的距离,最远的改则县达到了400公里,有的牧区距离县城就有二三百公里。因此,去县上巡诊也成了罗蒙工作的一部分。

一个阿里地区,面积接近两个陕西省的面积,而罗蒙和他的同事,跑遍了这里的7个县。忙的时候,罗蒙和同事们每天从10时工作到22时,有时半夜还得起来上手术台。在阿里的5年时间里,他先后接诊病人4000多人次,抢救100多人次,进行手术上千例。

“有时候实在走不开,我的电话就24小时待机,随时准备帮县上的医生解决诊疗难题。”罗蒙说。

尽管罗蒙已是二赴阿里,但缺氧状况仍然不可避免。他的宿舍里有一台吸氧机,不过他很少用。“他哪里有时间用。罗老师忙得根本就待不住,连吸氧的时间都没有。”张春兰说。

扎根于此证初心

援藏的日子里,罗蒙成为阿里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刚去的时候,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住院部还是一座破旧的两层小楼,内外科在一起;手术室在二楼,病人来了,还要抬到二楼去做手术。

更有令人揪心的“软件”:5名医生中,只有2人有行医执照;整个妇产科室没有1名助产士。

但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2011年6月,陕西和河北援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起了住院部新楼。在住院部的旧址上,一座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

而在罗蒙手把手地带动下,当地的医疗水平也有了大大提高。

2012年6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首次成功开展了电视腹腔镜妇科微创手术,填补了阿里地区医疗技术上的空白。

2018年,罗蒙、次仁巴珍以及阿旺卓玛医生共同署名的文章《欣母沛联合宫腔填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上发表。这是罗蒙团队水平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

医疗条件改善了,团队也带出来了。被问起今后的打算时,罗蒙平静地说:“我打算在阿里一直干到退休。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

这份支持有着更多的传承和理解。

罗蒙的父母是汉中市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父亲罗汉兴是妇产科医生,母亲王莲珍是儿科医生,两人都在汉中市的偏远山区工作过。当年,罗汉兴在山林里,为被黑熊袭击的伤者进行过腹部缝合手术;王莲珍在靠近黎坪的一座破庙里,为守护山区群众坚守了4年……这些,都被年幼的罗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蒙蒙啊,你是名医生,走上这条路,要记得医生这个职业赋予的使命!”父母的话一直被罗蒙记在心里。

妻子张媛对罗蒙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今年秋季,他们的孩子就上高二了。张媛希望孩子以后也能去学医,像父亲一样救死扶伤。(记者 乔佳妮 见习记者 陆晟)

(责编:王珂园、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