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黑龙江《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运好“三气”塑精品

——《花果之路》制片心得

 孙甜甜

2019年07月11日10:21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花果之路》是一部反映莱西市农业局果树站农业“教授”刘明三十五年如一日从事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题片。制作这部短片,我们经历了三个季节,从春天到秋天,主人公刘明收获了累累硕果,我们的创作也收获了自己的“果实”。现在回顾片子的制作过程,仍然可以体会到这份“果实”的清冽甘甜。

主题接地气。党员电教片要想接地气,就得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人“演”身边事。在主人公选择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村党员不喜欢看“高大上”的政策宣讲,更喜欢看接地气的纪实片。通过筛选,我们确定了工作在农村一线、在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刘明,通过展示他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以人物个体体现时代精神,发挥党员教育电视片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选题上,注重强化党性,确保题材内容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健康,与本地党委中心工作和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刘明是莱西市“乡村振兴村村行”工作队的一员,他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与我市当前工作高度契合。通过对刘明的深度刻画和典型事件的真实再现,体现了党的先进形象。在脚本创作上,我们注重收集相关素材,拍摄时恰逢我市河头店镇东大寨苹果节开幕,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采用倒叙的方式,围绕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释疑解惑,将故事徐徐展开。在配音上,由于这次的故事主打温情,我们决定以柔性的女声配音取代较为刚性的男声配音,以营造温馨的讲述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采访戒匠气。在党员电教片拍摄的过程中,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而现场又没有合适的画面印证,我们常会通过具体生动、有性格特点、感情色彩浓厚的同期声采访,让被采访人的形象直接与观众“面对面”,使观众产生认同感、亲近感。在同期声采访中,大多数被采访对象是第一次上电视,面对摄像机和话筒时,经常会出现不自然、表情拘谨,甚至语无伦次等现象。对此,我们在采访前,对主人公刘明进行充分熟悉,了解的信息包括他的事迹、文化程度、职业特长,甚至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等。采访时,在架好摄像机后,先与被采访对象拉家常,积极探寻与被采访对象的共同点、近似点,比如同乡、熟人、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阅历等,营造轻松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帮助被采访对象消除面对镜头、话筒的紧张感。当然,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要倾注真情,以真诚的态度去感染对方,始终与被采访对象平等交流,经常以肯定赞同的表情面对被采访对象,同情、理解、关心、尊重他们,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过程沉住气。每部片子的制作都需要用心打磨,不断修改,因此,在制片全过程都要沉住气、耐下心。在进行同期声采访时,被采访对象经常出现卡壳、拘谨等问题,此时切勿急躁,要沉下心与被采访对象拉家常,让他们一点点放松,赢得他们的信任,最终拍到真实流畅的采访内容。在脚本的表达上,切勿“急功近利”,党员电教片的目的是通过人物的深度刻画和典型事件的真实再现,体现党的先进形象,但若一味追求体现党的形象,则可能剑走偏锋,导致人物刻画不饱满,片子仅停留在说教层面上。此次撰写脚本,我们注重刻画主人公刘明的一言一行,通过细节体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党的形象,这样观众才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在时间跨度上,这部片子的制作横跨三个季节,我们为了拍到“果”,从春天跟到秋天,中途根据记录的内容多次调整脚本,历经七个月时间的打磨才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作品。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9年6期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