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探索推广“1+5”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

岳勇

2019年06月21日09:43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绵阳市抓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个根本,积极探索推广“1+5”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区域资源整合调度模式,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区域化运转驱动力,形成了党组织有力量、社区有温情、单位有热情、居民有感情的崭新格局。

突出“1个核心”,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是城市基层党建的核心要素。我们坚持把党内上下联动与党群多方共建相结合,把突出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与加强跨领域协作相结合,确保把党组织的意图和蓝图变成社会共识和行动。一是构建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抓好“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建设,在市、区(县)两级成立社区发展治理领导小组,14位书记带头认领261个城乡社区治理项目;在13个街道建强区域化大工委、在108个社区做实大党委,分别承担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和一线实施任务。既在一定层面上统筹资源力量、协调解决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四级贯通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二是构建横向到边的操作体系。推行契约化区域化大党建,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建立“党建联盟”,全覆盖整合机关、国企、学校、医院、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组织和社会资源,164个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1100余份,以党群一体组团服务项目为载体,面向群众、辖区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组团式服务、项目化服务、党员志愿服务,推动“互谅互助”“大家的事情共同办”等区域化互动协作,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辖区资源能力。三是构建覆盖全域的组织体系。在居民小区(院落)、专业市场、商务楼宇等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300余个,在有条件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倡导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将5329名社区党员、3009名报到党员和1587名热心群众组团,按需配置到具体的网格里、明确的岗位上,在走访联系和解决问题中穿针引线把群众组织起来,与群众诉求无缝对接,确保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党的工作全覆盖,真正让党的温暖和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心里。

创新“5种模式”,整合调度区域公共资源。坚持经营社区理念,牢牢抓住资源这一治理关键要素,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区域共驻共建共享的信息集散地、资源调度站、综合指挥部。一是党群联建“聚合”资源。以“双报到+小区党建”项目为载体,把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党员和群众凝聚到一起,实施“身边党建微课堂”“左邻右舍公益小栈”“周末亲子派对”等项目600余个,465个党组织和社会组织、1.8万余人次党员群众参与其中。二是双向服务“重组”资源。采取“组团年初集中走访、党员值日常态走访、居民结对串门走访”等方式,把各级各类资源和需求合理配对,建立16类群众需求清单和6类辖区资源清单,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实现党群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承接公安、文广旅、教体等部门“平安巡逻”“图书漂流”“妈妈加油站”“流动儿童之家”等项目;以“社企共建”“军民融合”为切入点,加强同驻区单位、联系单位沟通,本级办不了的事情请上级统筹,基层解决不了的难题上下联动突破。四是公众参与“拓展”资源。支持鼓励创业先锋、夕阳红等党支部在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领域开展开放式党群一体活动,让热心群众感动普通群众、先进典型带动消极后进参与社区治理和建设,营造感恩、互助氛围,以社会众筹激活壮大资源库。五是开阔视野“外引”资源。运用大党建思维推动跨区域双赢合作,把超出社区资源和能力范畴的需求“打包”成项目,交由专业社会组织承担;与医院、银行、市场监管等单位共建“健康社区”“社区银行”“创业社区”,参与市场经营;针对居民个性化、碎片化需求,鼓励相邻相似社区共建项目、共享资源、共同活动,实现社区联建组团发展。

发挥“1+1>2”效应,汇聚社会治理强大合力。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各类资源,推动城市基层各领域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下好下活“一盘棋”。一是在区域联动中教育引导群众。运行并完善社区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议事会、业委会(家委会)、业主论坛、社区党务居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健全单元化联户共建自治体系,实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引导各基层党组织把党的主张写进《居民公约》《小区家规》《物业管理条例》《区域治理参与机制》,在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社会公德、服务方式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让各类主体在党的旗帜下聚起来、统起来、动起来,在制度的框架下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治。二是在区域互动中激发内生动力。运用组织联系、情感交流、文化共鸣、价值需求、市场经济5种杠杆撬动民心凝聚和资源流动,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就社区论社区、靠上级等资源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区域化联动,形成了“群众—商家—社会组织—驻区单位”互惠共赢的调度体系,有效引导各个主体尽其所能投入到宜居宜商宜业的社区建设活动中,增强内生动力,让社区成为“资源洼地”和“服务高地”。三是在区域行动中涵养互助文化。全面建立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志愿团体及个人、社会组织“五位一体”共治体系,针对辖区居民、单位、商户、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实际需求,坚持社区服务精准化、社区活动市场化原则,采取“无偿+低偿+积分+互助”等志愿服务方式,全社会众筹资金和场地分别实施“流动儿童关爱护航”“夕阳红”“创业联盟”等公益项目,引导受益人参与邻里结对帮扶、旧城改造等社会治理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亲善和谐的幸福社区氛围。(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