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计626个贫困村退出、29.9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脱贫的广安路径(下)

2019年06月13日15:10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乡党委副书记曹小飞的办公室里,不时会放着几桶蜂蜜。工作之余,曹小飞是“蜂蜜推销员”。把蜂蜜变现之后,曹小飞便抽空把钱送到合力村,顺便看看村里的蜂蜜产业发展情况。

  曹小飞曾是崇望乡合力村的第一书记,一年前卸任回到乡上任职。“职务可以卸,责任不能卸。”尽管合力村早已脱贫,一年多时间以来,曹小飞仍然把推动合力村产业发展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在她的理念里,留住产业就是留住一笔财富。合力村脱贫只是第一步,让村民致富奔康是最终目标。

  脱贫之后不返贫,是广安全域脱贫之后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任务。

  6个区市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只是完成了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巩固脱贫成果,依然任重道远。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广安力度不减、担子不卸,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确保脱贫不返贫。

  扎实织密返贫防线,持续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看”仔细,“帮”到位,让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非贫困群众免入贫困线。

  岳池县双鄢乡余家庙村的林家锡老人,已经摘掉的“穷帽子”差点又重新戴在头上。

  发现林家锡面临返贫风险的余家庙村党支部书记高平说:“林家锡家庭情况突变,收入锐减,随时可能返贫。”在高平的奔走下,危机很快解决——向相关部门反映林家锡的特殊情况,争取到低保金上浮政策;为林家锡争取到在村里的藤椒基地务工的机会,每天收入60余元。这样一来,林家锡家“转危为安”。

  余家庙村在2016年顺利脱贫。“虽然贫困户已经脱了贫,但有可能因家庭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返贫。”按照全市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活动要求,高平和村干部不定期对全村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

  “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安各地睁大“火眼金睛”,持续用力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

  年初,在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书记李建勤反复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坚,坚决夺取全域脱贫决定性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行稳方能致远,“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虽然整体摘帽了,但还是不能松懈,力度不能减。”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建玲表示。

  全域脱贫之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扎实织密返贫防线。在脱贫攻坚新阶段,对已脱贫群众做到结对帮扶不脱钩、不断档,收入监测不放空,继续加大产业就业、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让脱贫群众奔康路上不停步。

  “回头看”“回头帮”,起于看,归于帮。“看”是手段,要睁大“火眼金睛”;“帮”是目的,要下足“绣花功夫”。广安数万名帮扶干部在贫困群众脱贫后,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门,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将“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常态化:

  前锋区探索出“十看五帮三机制”,看收入、看吃穿、看住房、看就学等,帮持续稳定增收、帮住房条件改善、帮脱贫政策落实等,构建动态监测机制、分级预警机制、问题督办机制,防止脱贫群众再返贫。这个探索得到中央、省委领导批示认可。

  广安区围绕聚焦所有农户、聚焦贫困现象、聚焦全面小康,对标持续增收、住房安全、医疗保障等七项指标,资金、政策、帮扶、考核四个方面力度不减,创立出“三聚焦七对标四不减”工作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下转第四版)

  华蓥市建立动态监测、按需分类、后续帮扶、考核促进的脱贫巩固“四机制”,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

  这些脱贫成效巩固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运用,为脱贫群众筑牢了一道道返贫防线。

  以发展的思维抓实持续增收长效脱贫工作,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提高群众自身“造血”和稳定长效脱贫能力,确保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一阵风、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致胜之招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防止返贫,首先要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奔康的底气才会越来越足。

  广安区恒升镇长征村,几年来修通了柏油路,通过招引业主,流转了该村大部分土地,打造了一个万亩生态旅游景区,村民既能就业增收又能以土地入股方式分红,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注入了持续增收致富的动力。

  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一派美丽乡村新气象——白墙灰瓦、飞檐翘角,连片的住宅楼独具川东特色,房前屋后的菜园里种满了新鲜的时令蔬菜。前年,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开起了咖啡馆,还举办了越野车赛事,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被贫穷笼罩的小村落。

  按照“一条大环线公路,一个小单元产业基地,一条生产作业线”“111”工程标准,广安市820个贫困村连线成片全域规划纳入产业扶贫范围;148万亩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4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60个农民合作社,促进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800元以上;8.81万名贫困群众外出就业,5万余人就近就业,就业让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在摆脱物质贫困之后,要更深层次地摆脱思想的贫困,才能真正提升脱贫群众自身“造血”能力。扶志又扶智,授鱼更授渔。通过植志气、育智慧、立标杆、树信心等举措,不断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提升思变思通的能力,创造“弱鸟先飞”的条件,厚植择善而从的土壤,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每周星期六晚,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的农民夜校里,都聚集着前来听课的村民。学法律、学传统文化、学文明礼仪、学种养技术……村民代小平觉得,以前没有机会读书,现在村里每周都有人来讲课,这个学习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广安市以“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主题教育为抓手,以“小平故里红星闪耀”专题专栏为阵地,常态化开展中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宣讲、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和感恩奋进教育。持续开展各类主题评选活动,有力推动农村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评选出“脱贫标兵”“致富标兵”等先进典型3万余名,营造出人人懂感恩、人人肯奋进的乡村社会氛围,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添收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帮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5年间,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丁坝村,岳池县白庙镇瞿家店村,邻水县长安乡大堰村等一批精准扶贫示范村先后涌现,在全市树立了巩固脱贫成果的标杆。

  全域脱贫是奔康路上的新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咬定目标不松劲,抓实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在巩固脱贫成果的新征程上,正在探索长效稳定脱贫的新经验。(广安日报记者站 张秋林 刘伟 陈定军 记者 王林)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