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本报采访组来到这里,重温红色传奇,感悟力量之源——

长征起点悟初心

2019年06月12日13:5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长征起点悟初心

上图: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来自全国30多家媒体的500余名新闻记者参加启动仪式。 新华社记者 周 密摄

开栏的话

有一首英雄史诗,历经沧桑巨变依然豪情万丈。有一种伟大精神,穿越时空岁月依然催人奋进。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5月20日下午,习主席来到于都,深情缅怀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他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愤图强、奋发有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刊发记者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发回的报道,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江西赣州,于都河畔。1934年10月,陷入重围的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远征,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树起巍峨丰碑。

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

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足迹。盛夏时节,我们来到长征的起点——于都,解读红军长征胜利的密码,感悟在新长征路上取得新胜利的力量之源。

虽然不知终点在哪儿,但红军将士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听党指挥,创造人间奇迹

时光流逝,无法冲淡刻骨铭心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于都县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今年99岁的段桂秀老人,依然能够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与丈夫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段桂秀老人的丈夫叫王金长,是一名普通农民。两人成亲不到一个月,王金长就报名参加了红军。看着段桂秀依依不舍的样子,丈夫笑着安慰她:“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

“队伍走后,我开始等呀、盼呀。”段桂秀老人用手擦了擦眼角,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几十年就过去了。直至全国解放后的一天,政府派人送来了烈士证书,她才得知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与王金长一样,许多红军将士在于都出发时,以为用不了多久就会打回来。”于都县党史办主任曾懿华介绍说,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数次陷入敌人重围,多次改变原定行进计划,越走离出发地越远。

秋风瑟瑟,征程漫漫。几近山穷水尽,一路枪林弹雨,不知终点在何处,为何红军将士前行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一天,她问父亲:“长征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邓小平沉思片刻,简明而又坚定地回答:“跟着走。”

“跟着走。”这简单的3个字,道出了红军将士的心声——坚决跟党走,听党指挥,这就是他们永恒不变的坚定信念。

红四团战士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实在走不动路,被战友放在马背上跟着前进;

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她砍掉溃烂的脚趾,简单处理后就跟着部队出发;

红军干部龙书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他一路乞讨,朝着部队的方向追赶……

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才使红军将士跌倒了,又爬起来,一路向前,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回望历史,启迪未来。透过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成长壮大的足迹,我们更加坚信,有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指挥,人民军队一定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虽然随时可能倒下,但红军将士的信念依然坚如磐石——

不畏牺牲,铸就胜战锋刃

辉煌,往往始于苦难。

长征,就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过程。

于都河水静静流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置身纪念碑前的广场,看着大理石上镌刻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那场艰苦卓绝的远征浮现在我们眼前。

漫漫征程中,红军将士时时面临着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将士平均3天就要进行一次激战。

漫漫征程中,红军将士时时面临着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记录长征: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据史料记载,红军将士穿越茫茫草地时,由于没有粮食,只能挖野菜、嚼草根、啃树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长征,是一条走向新生之路,也是一条充满牺牲之路。

激烈的战斗,恶劣的环境,使大批红军将士长眠在长征路上。长期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红军后代袁尚贵告诉我们,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共有20万名左右,到达陕北的只有3万多人,于都县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万多人。

一名英烈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座丰碑的背后,都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阴雨绵绵,村路弯弯。在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红军烈属钟招子的孙子曾天长满怀深情地为我们讲起一段往事。

钟招子生养了10个儿子,其中8个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分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娘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钟招子每天晚上都会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

时间一天天过去,钟招子青丝变成了白发,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点亮马灯:“这样,儿子们回家时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钟招子也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回来。

母亲在家盼儿归,英雄热血洒征程。

甘溪羊东坳战斗中,红六军团官兵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奋勇冲锋。战斗结束,当地400位农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将红军遗体全部掩埋。

穿越草地时,红军一个营700多名官兵因缺乏食物,体力不支,背靠着背坐在班佑河边等待后续部队。从此,他们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听着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不畏牺牲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我们思绪万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心怀理想,不畏牺牲,使我们这支队伍所向披靡,从于都走到陕北,走到天安门广场,越走越强大。

回望历史,思索当下,我们看到了鲜血,读懂了牺牲。一支不畏牺牲的军队,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我们只有传承红军将士不畏牺牲的伟大品格,才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虽然背影已经远去,但红军将士的精神依然绽放光芒——

重整行装,走好新的长征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

街道上车水马龙,田野间禾苗茁壮。如今,在于都这片烈士鲜血浸染的红土地上,处处呈现出繁荣景象。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红军后代、退伍老兵孙观发向我们讲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得格外灿烂。

前些年,因妻子患病,孙观发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家走出了困境。随着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办起制衣厂,家里人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去年,全家收入达到7万多元。

1935年的暮春,方志敏烈士在国民党阴森的牢狱里写下《可爱的中国》一文。文章中,他满怀深情地畅想革命胜利后祖国的美好景象:“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英魂若有知,泉下亦含笑。当年红军将士畅想的美好未来,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飘散了战火硝烟,远离了腥风血雨。虽然红军将士的背影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依然绽放光芒。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纪念馆讲解员范莹告诉我们,仅5月21日至6月5日之间,前来参观的游客就有将近7万人。

人群中,几名武警官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来自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为引导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单位组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这几天,他们访古田、看瑞金,一路来到于都。基地军事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肖庚庆说:“重走红军将士走过的道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加认识到,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红军传人,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伟大长征精神。”

站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渡口,我们心潮澎湃。

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胜利之路仍在延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仍在延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随着新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幕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蓝图渐次展开。这次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不少部队经历重组、转隶、撤销,许多官兵面临分流、转岗、退役。一声令下,广大官兵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服从大局,以实际行动拥护支持投身改革。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在新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像红军将士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于都河畔,长征源合唱团演唱的歌曲《红军渡长征源》,吸引许多游人驻足静听。“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过,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嘹亮的歌声响彻夜空,越传越远……

(本报江西于都6月11日电)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