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真抓实干,敢于担当

陈科

2019年05月06日10:17    来源:刊授党校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才能谋出个“百年犹得济苍生”。我们党的优秀干部孔繁森、谷文昌、黄大发都是坚持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杰出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全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既需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孔繁森:关键是要带领群众真抓实干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山东省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从踏上西藏高原那天起,孔繁森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孔繁森进藏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区党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征询他的意见,孔繁森回答得很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深入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走访了全县绝大多数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很多藏族群众守护在身边。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4年4月,已经在高原工作了6年的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当听说孔繁森要延长进藏时间,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阿里虽说偏僻落后,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关键是要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我有信心和全地区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的新阿里。”到阿里赴任前,孔繁森已把自治区的各有关部门跑了个遍,将阿里地区的自然概况和历年来经济统计数字都抄在笔记本上。为了进一步摸清阿里的情况,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从措勤到札达,从普兰到日土,实地考察,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错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

谷文昌:为党分忧,为民谋利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才能谋出个“百年犹得济苍生”。1950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支队,解放了闽南海岛东山。

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前,疯狂抓壮丁补充军队,从仅有1.2万余户的东山,抓走4792名青壮年,这些壮丁家属人数众多,遍及全岛。依照两岸当时硝烟对立的情势,这些壮丁家属是不折不扣的“敌伪家属”。一旦扣上“敌伪”帽子,就是阶级敌人。“壮丁们是被捆绑走的,他们的家属是受害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时任东山第一区工委书记的谷文昌,向县委建议: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东山县委经认真调研并报上级同意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一律称作“兵灾家属”,并决定对这些家属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困难的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两字之差,天地之分。一项德政,十万人心!

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但压在东山人祖祖辈辈头上的风、沙、旱“三座大山”,还横亘在面前。当时还是县长的谷文昌,在下乡路上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篮,一打听,要去乞讨。东山解放都3年了,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我这个县长,对不住群众呀!”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写下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种。为了找到合适的海防林种,谷文昌和技术人员翻检资料,大海寻踪。听说广东电白县成功种活了一种名为木麻黄的树,谷文昌立即派人前去……3年过去,421座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万亩防沙林、水土保持林,在童山、赤地、沙丘上傲然崛起,环护着田园村舍。在东山,“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共产党人治服了。

黄大发:一心修渠为人民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草王坝村,地处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因为缺水,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生产大队大队长。“穷就穷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当上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那年,黄大发下了决心。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用黄泥巴敷成的渠壁难经风雨,水渠修修补补十几年,没法再用,在70年代被废弃。

1990年腊月,黄大发冒雪走了两天到县里,找到遵义县水电局副局长黄著文提交修渠申请。1992年正月初三,黄大发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进发。

“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说。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也是他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一次运水泥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修建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过。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无法测量,专业施工人员都不敢下去。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渠修通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把坡地改成了1200亩梯田,把硬化路和电通到了每家每户,并且翻盖了村里的小学。每次劳动,都是黄大发带着子女干在最前面。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只有像孔繁森、谷文昌、黄大发为代表的优秀干部那样坚持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掷地有声地干,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能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