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党建文汇

笔墨留香绘沈城

2019年05月05日15:20    来源:党建文汇

一个人,一支笔,一座城。

梁守信,这个56岁的普通退休工人,用一支钢笔描绘了沈阳城近四十年的发展变迁。

质朴,是记者见到梁守信的第一印象。本来以为接受过媒体访问,还上过沈阳百姓春晚的他面对采访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见到的却是个身材瘦高,衣着朴素,待人随和的普通大叔。我们介绍来意,梁守信有些腼腆:“就是个人爱好。”直到我们提出要看看他的画,他却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梁守信翻出几本厚厚的画夹,摊在桌子上,有些得意:“这些就是我这么多年的成果。”我们一边翻看这些由旧到新的作品,梁守信一边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这是老北站。”“这是皇姑菜市场,那时还有小贩用大马车拉着蔬菜叫卖,现在都没了。”“这张可有年月了,是1982年画的。”……随着他的介绍,我们仿佛踏入了沈阳城近四十年的时光长河,恍惚中居然有了些许穿越之感。

缘起意趣——“画画让我有成就感”

1981年,梁守信毕业后分配到沈阳机车车辆厂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工厂乘着学习浪潮,开办各类艺术补习班,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为单位的宣传工作服务。出于兴趣,梁守信开始在工作之余到绘画班学习铅笔素描。

问及后来开始钢笔画创作的原因,梁守信说:“在国内,我画钢笔画算是很早的。钢笔画保存的时间比较久远,线条比较清晰,特别能反映当时80年代初那种社会状况,而且画画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支钢笔一个小本子就足够了,复杂的地方我会先用铅笔打草稿。”

梁守信的第一幅钢笔画,画的是他工作的机车车辆厂的厂房。当我们看到这张保存了将近四十年的速写时,惊叹于细节的还原——宿舍,车间,厂里的小卖部,甚至还有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工人,都栩栩如生。“当时在单位反响挺大,工会还组织爱好画画的人一起学习交流,拿我当教材,还有外单位的年轻人来跟我学。有工作需要时,我还被借调到别的单位去搞宣传,出板报,出画册,在报纸、刊物上登载漫画、连环画。沈飞集团我也去过。”梁守信笑了,补充道:“还挺有成就感。”年轻人在一起时,各方面都很有活力,想法也多,生活学习都能互相交流。梁守信的绘画技法在这样的日常探讨中又有了新的进益。

梁守信介绍说:“钢笔画就是通过单色线条的变化和由线条的轻重疏密组成的黑白调子来表现物象的。这就要求画者要专注而细腻地观察被表现的东西,这样用笔才能果断肯定,才能保证线条流畅,也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

为爱坚持——“我要一直画下去”

梁守信谈到从改革开放至今沈阳的发展深有感触:“我当时画的时候就是个爱好,没想过这个地方几十年后变成什么样,但是后来再翻阅自己以前的作品又有很多感触——原来沈阳的变化这么大啊!从简陋的平房到高楼大厦,人们的衣着款式从简单到花样,出行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逐渐才开始有了记录城市变化的想法。”

梁守信家里有100多幅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交通没有今天这么便捷,他大多时候是去离家较近的地方写生。以前也没有相机,他只能坐在建筑前面实地作画。“现在好了,太复杂的建筑,去几次,可以用相机拍下来,回家进行精改。”

现在梁守信画一幅大型作品需要20多天,小画一两天就能完成。他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4米长的中山广场全景卷轴。中山广场周围有不少景点,而且这些景点在沈阳也比较出名,他就想把广场四周的建筑全部画下来。“那时几乎每天吃完早饭就拿个小凳子跑到中山广场去,在现场一画就是三四个小时,中午回家简单吃口饭继续画。”因为广场四周有很多的小建筑,不是一次就能看全,所以需要多次到现场去仔细观察,再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梁守信总共去现场看了十多次,画了二十多天,又修改了十几天,历时一个半月才把这幅长卷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梁守信的妻子每天都陪着他去广场作画,梁守信画画的时候,她在一旁看着,看是否画得和实景一样。梁守信笑着说:“这幅长卷的完成离不开妻子的帮忙,她不仅帮我观察一些细节的地方,还是我的第一读者,及时给我建议。”

2015年,梁守信因为长时间作画,疲劳用眼,导致视网膜脱落。做过视网膜手术后,医生建议他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但是即便这样,梁守信也没想过放弃画画。“画上就停不下来……除非实在画不了了,能画就画下去。”妻子挺心疼他,也曾经反对他把过多精力放在作画上,不仅仅是身体原因,因为画画时间长,梁守信精力极少放在家里,好多事情都是妻子来操持,实在辛苦。但妻子劝他不听,后来看他这么喜欢绘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慢慢也就支持了。

“画画能够静心,长寿,陶冶情操,这都是好处。”现在,除了体现家乡情怀、展现家乡之美以外,梁守信觉得,最让他割舍不下的,是在作画时的那一份快乐。随着绘画技巧越来越娴熟,他还在追求更精进的技法,彩钢、叠笔,“学无止境嘛,人总是要不停地进步的。”

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儿子以前和我学过,画得真不错,后来大了,没想以这个做专业,就渐渐地放弃了,现在好久没拿笔了。”他有点无奈地笑了笑,“这个还是有点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这个耐心啦。看似台上风光的事情,毕竟还要下苦功夫。”

不忘初心——“让人们知道我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最近,梁守信在设计一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现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明信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分四个时期:“长子情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沈阳开始建设高潮,迅速发展;“忠诚担当”——沈阳支援全国建设,为大西南、大西北提供大量技术支持,重工业走向世界;“创新实干”——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体制改革,辽宁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第二次创业”;“奋斗自强”,党的十九大以来,辽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梁守信向我们展示了一叠厚厚的初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台机床,第一辆拖拉机……第一批67枚国徽也是由沈阳铸造的,其中一枚至今仍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梁守信计划,最少要画五六十张素材,他正在抓紧一切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争取在今年10月前完成明信片的印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现在,梁守信在一所大学值夜班,这样白天的空闲时间还能出去画画,生活挺丰富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吃穿用度以外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梁守信的画作也因此进入到大众视野。对此,这位“城市记录者”感到有些欣慰:“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我们老沈阳以前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画就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图画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形象直观。”

说到下一步打算,梁守信告诉记者,先把明信片完成,然后再用三五年时间画画今天的新沈阳:“这些年,沈阳的变化太大了,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地标性建筑,原来的郊区现在已经成为了科技文化新区,我要用我的笔把它们一一画下来,还可以再出一本画册、几个长卷。让更多人都能看到咱们家乡这个美好的景象。”

采访结束了,梁守信又拿起钢笔和画夹,由妻子陪伴着,准备出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明信片收集素材去了。

把一个爱好坚持四十年,用画作记录家乡城市的发展。虽然因为城市的整体规划,有些建筑、景观已经废弃拆除,却被梁守信全部留在了画纸上,更留在了老沈阳人的心里,成为沈阳发展变迁的见证,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城市精神文明财富。(记者 嵇思嘉 王溪明)

《党建文汇》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