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要闻联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38年带着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老书记”

2019年04月20日09:49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38年带着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老书记”

从解放初期的“光腚屯”变身成今天的“亿元村”,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无数个朝夕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村委会主任施永平任职已有10年,没有人见过他在周末、节假日休息过,一年到头都在为元宝村大大小小的事忙活着。有人问他一天天这么忙究竟图啥?施永平总会说“这算啥,你看看他”。

这个“他”,就是今年77岁的元宝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宝金。38年来,张宝金带着村民一路走来,爬坡过坎发家致富,从来没有休息日,退下来以后仍初心未改,为元宝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倾力而为。

张宝金没给村干部们立过什么规矩,但大家伙都自觉向他看齐,这样做就自然成了大家伙心中一条规矩。

这就是传承。正是这样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传承为元宝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缘好不服输当上村干部

羊毛衫里套着白衬衫,外面还穿着一件薄棉服和一件大棉袄,《法制日报》记者在元宝村蹲点采访的15天里,没见张宝金换过其他样式的衣服。

尽管北国之春已来,但张宝金还是穿着过冬的衣服,未免太“怕冷”了。

“老书记上年纪了,身体不如从前硬朗,这几天总是发低烧,不知道什么原因。”施永平说。

不过张宝金身“弱”心“强”是有名的。

1968年,20多岁的张宝金随家人闯关东来到元宝村落户,因为身体瘦弱,就学当了裁缝。

对于张宝金来说,1976年是他人生的转折期。当时,元宝村平均一个工分只有8分钱,没有人愿意干生产小队小队长。

“因为当裁缝,我平时和乡里乡亲打交道多,所以人缘比较好。那年冬天,大家伙就推选我当上了元宝四队队长。”张宝金说,那时自己根本不懂种地,可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就横下一条心,拿着公社发的一本科学种田手册,带领社员搞科学种田。

正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那一年,全元宝大队7个生产小队向国家卖粮食总计45万斤,而元宝四队一个队就向国家卖粮食23万斤,超过了其他6个小队的总和。等算账时,元宝四队的一个工分从8分钱一下子猛增到2.45元,就这样张宝金一下子出名了。

1979年,张宝金入了党。1980年,乡亲们又把他推选为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敢想敢做办企业发家致富

张宝金敢想敢做,“想致富就得办企业”。

1983年,元宝村确定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带农,比翼齐飞”的发展方针。而当时元宝村还是一个负债27万元的穷村。

上哪儿弄钱创办企业?张宝金求人找银行贷款,可是因为元宝村穷,没人敢放贷。

“没办法,我就动员号召村干部集资,当时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开支了。”张宝金说,“为了当好表率,我软磨硬泡把我老伴和小舅子承包磨房挣来的1.3万元拿到村部。”

自己一带头,村干部们立马也行动起来,有的拿出盖房子的钱,有的拿出了娶儿媳妇的钱,有的还求亲靠友借来了钱。

几天下来,张宝金筹集了3.7万元。大家商量用这笔钱办起了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并明确了盈利之后村利润、企业积累和股东分红比例。

“分红比例规定,在村里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要将利润的三成分给村里用于各项开支和公益事业。”张宝金说,就这样,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村里也有了发展资金,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之后,村里又先后建土窑烧红砖、成立建筑队包揽工程,村民也纷纷入了股,村办企业不断壮大,逐步发展起来。

不变初心影响这里几代人

富裕起来的元宝村为村民代交各种费用,使本村村民比其他地区农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统筹和镇统筹,提前1年免交了农业税。

尤其从1995年开始,元宝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由村办企业支付,极大鼓舞了村民重视孩子教育的积极性。解放40年后,元宝村出了大学生,结束了没有大学生的历史。

作为从元宝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姜苏洋1995年在元宝镇出生,2018年从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后被组织部门录取为选调生,派回元宝村担任专职第一副书记。

“一般的村干部都是村里有事儿过来忙,没事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人,只有我们元宝村特殊。”姜苏洋告诉记者,因为张宝金早上6点就到村部,晚上6点才离开,从38年前当上党支部书记到现在就没变过。

“谁家的插秧时间晚了,谁家麦穗颜色不对劲,企业效益增速快不快……老书记事无巨细地为全村操着心。”姜苏洋说,尽管这样,只要一有空老书记就会找来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的讲话材料,他要看、要学,还要给其他村干部讲。

元宝村的发展是张宝金一生的牵挂。为了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村里先后投资8200万元,建设了4.1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其中别墅30栋,385户农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占全村户数半数以上。

目前,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都达100%。全村资产超千万元的有10户以上,超500万元的有7户以上,超百万元的有20户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元宝村村民用“老书记”代替对张金宝的其他称呼,就是这种情愫。

记者感言

蹲点采访已经结束多日,但是,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张宝金给我的印象却挥之不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在张宝金身上打下的烙印尤甚。

张宝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哈尔滨市委工作,二儿子在大连做生意做得也很好,家人都劝他艰苦奋斗了半辈子,退下来能给自己一点时间安享晚年。但是,老人不同意,坚持要守着这片黑土地,和村民们在一起。

受张宝金影响,施永平也是远离在哈尔滨成家立业的一双儿女,守着这片故土奋斗着。同样,从元宝村走出去的姜苏洋,又回到故土建设家乡。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心怀故土、心有父老乡亲的元宝村人,正因为有了为把家乡建设好的精神传承,元宝村才能穿越“暴风骤雨”,走到美丽幸福的今天。(记者 崔东凯 张冲)

(责编:扶婧颖、李源)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