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1日09:12 来源:中国共青团
对于我这个于北方广阔平原长大的人来说,四川广元那些走也走不完的山连山,我会终生铭记。
在那里,我来回奔波了四五天,上千里,低头是路,抬头是山,那些弯来弯去的路,那些手拉着手的山,连绵蜿蜒,没有尽头,想放宽点视野,只能抬头仰望蓝天……甚至,我生出了强烈的“绝望”感。
但是,几天里,我采访了十几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他们大都曾离开家乡山区去外面的大城市读过大学,或留过学或在外工作过,但最终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又选择重回秦巴山区重归家乡,与大山为伴,开发大山,建设家乡。他们素质高,有眼光,有魄力,敢创新,在这大山深处个个都是“小宇宙”,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潜力,不仅自己创业有成,还投入了产业扶贫、公益扶贫、健康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全方位扶贫攻坚战之中,激情满腔,成果显著,令人刮目相看。
对于共青团如何引导青年投身脱贫攻坚这个问题,团广元市委书记权君说:广元共青团重视青年人才开发,致力引导青年,跟踪服务青年,走进青年与他们心贴心,还注重为他们搭建各种平台,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努力实现村村有致富人,乡乡有带头人。广元青年成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
翻看每一张年轻画卷,他们真的是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为了那梦中的橄榄树
没想到,到广元的第一天,就见识了“梦中的橄榄树”,不是一棵,是一大片,漫山漫坡,大小不一。橄榄树,从前只在歌里唱过。
当我们随着广元市金弘农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谢均林,来到他的橄榄园,他的父亲正带着工人们在田野里工作,一行行的橄榄树,叶子泛着灰白的光,衬着蓝天和农舍的青瓦白墙,好一派田园风光,好一派和平与幸福的景象。
不要小瞧这看似平凡的橄榄树,它的果子可以榨油,其价格不菲,出生于1989年的谢均林,就是靠销售橄榄油和橄榄树苗,现年产值已达2800万元。
广元人谢均林,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在上大学期间遭遇5.12大地震,家中房子没了,村子没了,万幸,亲人还在。流离失所的谢均林并没有垂头丧气,他和同样喜欢苗木的父亲来到利州区盘龙镇,租房租地开始种植橄榄树。5年时间内,他们陆续租地栽种了3800亩橄榄树,获得初步成功。在此之前,学园林的谢均林尝试过种观赏花,失败;后来又种核桃,有了可观利润。但他不断挑战自我,如今已经成为四川地区最大的橄榄树育苗商。
橄榄树的丰产期在第5年到来,一棵树可年产20公斤鲜果,从此岁岁年年不断,供榨油做食品等等。谢均林在盘龙镇改建起橄榄油加工厂,并从土耳其进口了一套榨油设备,年生产量可达400吨橄榄油。2017年,他们公司推出了“科拉蒂”中国造特级初榨橄榄油,每斤140元,谢均林注重品质保证。虽然目前的鲜果尚不够机器“吃”的,但足可见出谢均林高远的理想。
当记者忍不住夸奖眼前这位小帅哥时,想不到他却说:其实自己从前属于闭门造车型的,好在2015年,他参加了团广元市委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团市委给他请了多名创业导师,还认识了多名创业青年,他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有了“少年心事当拏云”的雄心壮志。短短几年内,谢均林获得广元市创业大赛二等奖,广元市“五四标兵”“杰出青年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对这些称号,谢均林当之无愧。据粗略统计,为建设种植基地,谢均林租种老百姓土地3800亩,大量使用农民工,平均每天用工250人,租地和用工费用已达300万元,带动180户农户,其中110户是贫困户,农户年均收入2万元。
谢均林之后,记者又采访了广元市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俊英。外表看起来像个甜甜女生的周俊英,实际上,35岁的她叱咤一方。大学毕业后周俊英到南部沿海城市打拼,淘到第一桶金后,返乡创业建成蔬菜加工全产业链,造福家乡百姓。
周俊英的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元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盐渍生产车间,坐落在广元市昭化区陈江乡雷鸣村七里坪,昭化区是亭子口水利工程最大移民区,陈江乡则集移民搬迁乡、偏远贫困乡为一体。尽管产业发展滞后是陈江乡最大的短板,但也有着依山傍水的良好自然生态,大片撂荒地,以及大量因移民搬迁失地的闲置劳动力。2014年,返乡创业的周俊英瞄准了这里,在雷鸣村开建了占地600亩的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园区。
很快,周俊英的“三禾”便让陈江乡的蔬菜产业发展有了起色和转机:通过“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方式,该乡不仅产出了真仙茄、高菜等示范蔬菜,还逐步延伸和形成了蔬菜育种、标准化种植、粗精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4年多来,“三禾”通过在陈江乡试点进行“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移民后扶产业园、出口蔬菜基地”三个示范,让雷鸣现代农业园区质效成为全市蔬菜行业领跑者的同时,还将其创新的农业园区建设“BTO”的建园、“智力入股”融资融智、“反租倒包”等模式,推广运用到其他乡镇。同时示范带动昭化区17个乡镇种植各类蔬菜2万余亩,带动2000余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每亩增收4000元以上。2017年,周俊英获得广元市“十大最美扶贫人”称号。
记者还采访了因种植“软籽石榴”闻名的剑阁乡亲富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鑫。几年前,学农出身的汪鑫辞掉烟草公司的工作,致力于实验种植果树,他打破当地传统种植果树思维,引进先进的软籽石榴树种植。汪鑫的合作社,收获时,合作社分红10%,贫困户社员分红90%,到如今有200多名贫困户跟着汪鑫加入到了软籽石榴种植的行列中。一枚软石榴可以卖到22元,不久就将达到亩产2000公斤。现在,汪鑫名下管理和指导贫困户总计600亩地。他努力要让贫困户致富成真。
剑阁县西阳村党支部副书记、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小燕,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好手,大学毕业后邓小燕到珠海打拚3年,赚了一些资金与工作经验后,2015年她毅然回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主要包装销售山区土特产,还试种东宝贡有机水稻大获成功,吸引村民踊跃参与。如今,“东宝贡米”种植规模超过1000亩,直接带动种植户364户,其中贫困户68户、204人,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2017年,邓小燕当选为四川省团代会代表。2018年,邓小燕成为四川省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之一。
一直陪记者奔波在山区的团广元市委副书记何明珍总结说:这些大学毕业回乡创业成功的年轻人,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成为扶贫路上的明灯,他们深深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给农户空间,让他们用双手靠劳动养活自己,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成百上千个农户的收入,推动了扶贫工作,促进了一方经济发展,引人瞩目。
驻村工作队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我们来回驱车6个多小时山路,路经陕西省,兜兜转转来到团广元市委帮扶的旺苍县万家乡阳雀村。阳雀村地处米仓山南麓,因长期交通阻隔、信息闭塞,成为贫困村。2014年,团广元市委派帮扶工作队进村,开始定点帮扶。该村已于2017年实现了“村摘帽”,38户150人“户脱贫”,2019年将实现全脱贫。
这一天,记者采访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90后赵杰,队员李正强,村党支部书记吴代润。在赵杰的帮扶对象兰开文家吃过午饭后,我们参观了村容村貌、希望小学,参观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木耳、车厘子和鱼塘等,参观了是创业青年也是村支书的吴代润的龙潭玉泉酒厂,还有养羊创业青年朱奇帮……这些都与共青团的帮扶息息相关。年轻又一脸朴实的赵杰是团市委派驻阳雀村的第二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当我听说这位90后坚守在边远山村,半月才回广元市一趟,买一些米面菜回来与伙伴李正强自己做饭吃时,执意要来看看他,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和艰难。
赵杰说,开始他也有些畏惧,因为在这么贫困的山村工作挑战太大了,但他很快感受到与在机关在城市完全不同的体会,认识到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思想认识变得开阔,工作热情倍增。李正强则说,共青团朝气蓬勃不是来玩的,是实打实来为脱贫攻坚做贡献的,他俩已爱上了这里,准备在此工作到2020年。
几年来,团市委帮扶队协助完成了阳雀村“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硬化和新建社道公路20多公里,整合产业资金170万元协助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园,成立多个合作社,直接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同时注重教育扶贫,整合资金30万元建起了村希望小学;创新实施家庭道德积分、开设道德超市,注重精神扶贫;邀请省市专家来做教育培训,开办农民夜校……真的是干部用辛苦指数,换取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帮扶青年创业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前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现在村里有十多位返乡青年,以前化肥都需要去镇上用肩背回,现在村里有了13辆轿车。
33岁的村支书吴代润就是村里创业青年的典范。本来吴代润家属于贫困户,他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他回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当他再次准备外出务工时,团市委的帮扶队拉住他鼓励他返乡创业,并为他成功申请到了团广元市委SYE贷款10万元等,帮助他建立起了龙潭玉泉酒坊,现在他的酒坊年收入已近20万元。2018年5月,吴代润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不光自己富,也要带领全村人一起走向富裕。
吴代润心悦诚服地评价说:“驻村工作队给我们村年轻人带来了未来,给我们阳雀村带来了希望。”信哉斯言。
青川县:扶贫英才遍地走
从早上到深夜,我们的车子一直在青川县一条号称有365道弯的公路上,七拐八拐,走走停停,参观了多个创业基地,采访了多名优秀创业青年,感慨这里简直是360行行行出状元,扶贫英雄遍地走。
青川县地处秦巴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属九山半水半分田,不但遭遇过5.12大地震,还遭遇过特大洪灾,多灾多难造成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数年来,青川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他们靠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当地山珍等资源,奋力建设家园,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
尤其值得为扶贫中的青川青年大写特写一笔。
先说青川县的“三大名流”:2美女+1熊猫。
美女之1:团中央委员和全国青联委员赵海伶。孔溪镇的四川海伶山珍商贸贸易有限公司,正在扩建,办公楼与厂房都聚集在一个大院里,梳着短发看起来很利落的赵海伶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2009年,赵海伶21岁时,在做餐饮的母亲的反对声中开始创业,是全国最早一批电商。虽然她毕业于外语学院学的是英语,但她觉得自己对市场很敏感是做生意的料。她的主营方式是打造一个销售平台,收购老百姓的特产、药材来加工销售。赵海伶直接带动了周边561户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赵海伶善于思考也善于表达,她说“想要帮助别人,自己先要强大”“我不是扶贫,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你我没产品,没有我你卖不出去”“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好,而是整合平台大家一起发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明天”……从这些脱口而出的话语,你就可以摸到赵海伶的创业思想脉络。
2018年,赵海伶最值得骄傲的事,是成为西藏军区全线干货供应商,这年10月就发去了30个火车皮的干货,价值1000万元,占她全部货物的1/3,她靠的是货品品质和创新。
美女之2: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阿里巴巴上市“敲钟女孩”王淑娟。青川川申农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娟看起来有点像藏族女子,其实她是地道青川人,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创业期间又到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学音乐的做上生意,缘于胆大。5.12大地震时,王淑娟回来省亲,看到开店的亲戚弃店跑路,蜂蜜撒了一地,心中一震。这一年,大学毕业的她回到家乡,接过亲戚的蜂蜜事业,开蜂厂,办合作社,聚拢了500户蜂农,有的养蜂大户,年收入可达8-12万元。她还与贫困村合作建立了11个标准化养蜂基地,带动了近200户贫困户。从技术指导到蜂蜜销售一条龙服务,养蜂事业在这个细心女孩的呵护下,蒸蒸日上。
王淑娟更为人称道的是公益扶贫,3年多来,她先后捐助边远山区的3所学校建起了棒球队。说起捐建棒球队的第一所小学红光小学,王淑娟微笑着像数说自家孩子。红光小学因为地处偏远,学生不足百人,很不起眼。而棒球是贵族运动,很多校长要搞足球不接受棒球,红光小学校长与王淑娟则一拍即合。除体育课打棒球,3-6年级的学生课余也在打。通过打棒球,加上外出比赛,孩子们与之前判若两人,不再自卑,喜欢与人交流,连学习也长进不少,整个学校的校容校纪均有大幅度改观。每年,王淑娟要为3所学校捐助约40万元,用于购置器材、技术培训等,还陆续增加了音乐课、美术课和英语口语。现在,有一大批国内外志愿者在排队等候王淑娟的召唤。
1熊猫:指的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很多包括熊猫在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者穿行在去保护区采访的路上,来回竟然7次碰到各种级别的珍贵动物。但这次采访的重点是唐家河的生态扶贫主题“小蜜蜂生态扶贫计划”,社区工作科负责人王晓军详细讲述了该生态扶贫计划。几年来,保护区将中蜂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结合点,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扶周边5个村落的166户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成立合作社,入社养殖户蜂蜜出售给合作社获得收益,同时合作社还将加工、销售净利润的60%向入社群众进行二次分红,解决了保护区周边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在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极大地保护了唐家河的自然生态环境。
产业扶贫:记者在三锅镇四川唯鸿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的产业基地采访了总经理李飞,这个帅气的小伙子从福建来到青川偏远山区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产业基地千亩,精准扶贫万人”的可复制产业精准脱贫新模式。他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1500多亩香菇种植示范基地,优先照顾企业所在地低收入贫困户与公司合作种植香菇,以市场“保护价”收购合作农户的香菇,合作农户每户增收在4-9万元以上。2018年,公司所在地民兴村年人均收入达8900元,实现整村脱贫。
记者还参观了板桥乡的红旗现代农业园区,采访了总经理赵红奎。赵红奎之前在银川有自己的工程公司,后来他回乡投入500万元,在200亩山地上种起了菌菇类产品,2017年收入即达100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158户411人,人均收入700元以上,还保证“三资入股”的贫困户每年有6%的分红。
金融扶贫:周鑫是青川县翊瑞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他除了通过创新,把父母经营的菌类产品的年产值翻倍到2000万元外,2014年还创建众鑫资金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贷款,他创立的“三资入股”模式已经在全省进行推广,属于省首批农业金融扶贫先锋。
医疗扶贫:何婷是青川县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团支部委员。本来,何婷从医学院毕业后在浙江一家医院工作,但美丽的杭州、高档的医疗条件,都没能挽住她回归家乡的脚步。回归后,她与家乡医院平均年龄35岁的医护人员抱团苦干,一年里多次到贫困乡村进行义务巡诊体检、举办健康知识培训、开设宣传专栏;通过走村入户,以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和患有大病、慢性病贫困人口为重点,逐户、逐人宣传贯彻健康扶贫政策,对急需救治人员开展了分类救治。切实打通医疗扶贫“最后一公里”。
青川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李彦江,站在党政领导角度这样褒奖扶贫中的共青团和年轻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建带团建,注重发挥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投身到扶贫事业。这些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决胜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相信,在共青团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扶贫行列,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发光发热,将会为青川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崛起”贡献更多更大力量。 (记者 韩春丽)
(《中国共青团》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