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真理精神永续

洪武子

2019年02月27日10:52    来源:刊授党校

从井冈山革命先烈为理想不怕牺牲的斗争史,我想到了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自信从哪里来?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讲清楚党的真理力量从哪里来。讲清楚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共产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由历史的启示中,看清怎么走,我们还要往哪里去。


在中国的红色信仰里,井冈山已经成为一座红色的圣山。“不畏浮云遮望眼,此身须达更高层”。半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有机会从纷繁的事务工作中走出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全身心学习,确实能让人较快地融入革命历史、真理探寻之中,通过学思践悟有所提升。

2018年11月1日,当我从古田匆匆出发,第四次赶赴井冈山时,千里闽赣路依然令我心潮澎湃。从井冈山到古田是当年朱毛红军走过的一段坎坷历程,是人民军队定型的重要过程,是建党建军基本原则确立的重要过程,也是这支军队政治工作奠基的重要过程。

踏上这条路,就踏上了一条回忆之路,百年时光如同一部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1840年以来遭遇列强瓜分,泱泱大国经受了百年屈辱。面对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麻木的眼神,几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激起了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但同时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壮志未酬身先死”?

俱往矣,今日鲜血染红之中国已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早已今非昔比。而心呢?是否随着时代世事之变而更显畅然?业未竟,心之力是否已衰减,革命之志是否饱满如昨?正是带着这样一堆问题,开启了我的井冈之行。

从1927年开始,井冈山天然成了一座让人缅怀、令人怀想的山,哪怕90多年后的今天,在井冈山的感受和触动依然很大。

山还是那座山,人不一样了,时和事也不同了。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北山的革命烈士陵园;不管是在小井红军医院,还是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里……你总能听见什么感受到什么,那些历史的回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优雅、时而悲壮,而每一声都敲在了我的心里。

走过路过看过听过感受过,所有的感慨都集中在了小我与大我的重重交织之中,由此我萌生了一连串源头性的思索。所有的信息指向,如同满地的叶子、一树的枝丫,都回归到了根脉,那就是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

无论何时,理想与现实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冲突,尤其在那些特殊的年月,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常常要在生与死、血与火之间进行痛苦的抉择。这些抉择发生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要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要么是风已过而树更静。

在急剧动荡的现实中,伟人也好,凡人也罢,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认识局限困境。他们的认识和实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状态中必然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相信了,每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总结、不断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接近真理、掌握真理。

于是,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如何才能发现真理,又不断掌握新的真理,进而永远追随真理?继而,我又不得不感悟:当一种真理被选择,如何进一步坚定信仰、心怀大爱,进而义无反顾?

我想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要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问题。它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或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为了一种道、一个梦或一种生命的远方。

在小组交流发言中,高手过招、互相启迪、受益良多。正是这些天的学习,让我深入思考了党史的本质。我的学习体会是,党史客观上是有其立场的,其主体是党的历史,所以是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服务的。它根本上是和党的宗旨,以及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它反映的是党自身建设和带领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过程。

我进而又认为,党史研究的灵魂,首先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使历史过程得以真实呈现,并使历史的经验能够达到规律性的认知和把握,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从井冈山革命先烈为理想不怕牺牲的斗争史,我想到了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自信从哪里来。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讲清楚党的真理力量从哪里来,讲清楚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共产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由历史的启示中,看清怎么走,我们还要往哪里去。今后我们还要依靠什么样的真理力量,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当前主要就是要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概括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理论,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基础差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需要走好哪几步,以及如何建立一整套指导今后一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切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体系。

我觉得要实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研究方法很重要。而如何看待党走过的历程,如何总结过往、立足当下、开启未来,对完善现实理论体系将起到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就其研究角度来看,可包括哲学和人文两大方面。

若从哲学角度来把握党史研究,我觉得主要是“怎么想、怎么讲”的问题。一是要清醒地看到客观存在的“认识局限困境”。正视非绝对理性、不完全性、不完美性、思维定式、经验陷阱等,也由于认识的不完美性,所以实践也必然不完美,只能朝着趋向完美去努力,或以次美追求卓越。二是要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需要把握的一些关系,如客观与主观、联系与斗争、矛盾与发展、共性与个性、重点与两点、全息与多维、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偶然与必然、抓大与放小、见微与知著、长期与短期、阶段与过程、有限与无限等。总之,党史研究是有选择的客观讲述。

另一方面,若从人文角度来把握党史研究,我以为主要是“讲什么、做什么”的问题。从人的各类社会活动现象来看,人文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也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所以指引着人的潜在意识和活动,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恰恰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思维。一要把握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立足传统,观照当下,把握文化惯性,突出时代主题,讲清人和事,人与自然、国际与国内、理想与现实,步伐与节奏、研究与宣传、讲史与鉴今、资政与育人等的关系。二要把握好争论与纠树的问题。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合理引导、适当管控。要把握好群体与个体、原则性与灵活性、研究与宣传、聚焦与回应、被动与自觉、否定与修正、甄别与筛选、久久为功与不厌其烦等关系。

“风景这边独好”的井冈山激发了我一系列的理性思考,这些思考绵绵长长,一环扣着一环。当我们系着红色的飘带,行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老路时,青石板、老柏树,往日的小溪流潺潺流远,革命者不息的信念扑面而来。他们的理想是如此纯真,以至于燃烧了近一个世纪,还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信仰的坚守,虽然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但其根本的支撑还是理想。有了不变、不息的理想和信念,在遭遇漫漫长夜、种种现实难关时就有了一盏明灯。坚持伟大的可预见的理想,是信仰的底气和灵魂,而这多少有点像用生命在写一首壮美的诗篇。当你选择一种为了人类而不懈奋斗的崇高事业,其实就从内心里树立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想别人比自己更多,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大多数人的善念或义举,可以说就是为国家苍生社稷、为后人而谱写的宏大诗章。

半月的时光,让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和气度更加折服,也更能感同身受,特别是对毛主席的理解似乎又进了一层。那是对毛主席当年所处境地的一种深刻感知。我不能不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想:伟人在困境中做什么,想什么,他是如何面对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克服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并用毕生的时光和精力去从事推翻反动势力、解放全中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不管是在主席落难时,还是在革命成功后,他常常居安思危,谋划全局。他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公,矢志不渝。当我想到孩童时期的岸英在上海思念父亲,以及杨开慧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场景时,我又怎能抑制得住自己滚滚的泪水。大国与小家,孰重孰轻,孰能放孰不能放,当我设身处地去想主席当年为夫为父,在妻离子散时,他是如何的撕心裂肺时,我明白了生命的取舍。

耳畔还回荡着老师们讲课的激情话语,他们学有所长、无私奉献,深深地启迪了我们。正是在多种体验的交织下,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判断,就是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美好篇章。

真理之所以芳香四溢,历久弥新,因其每每指引当下和未来。只有拥有真理、用好真理,才能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什么是历史的伟力,什么是不可阻挡的洪流?答案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学史必懂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在这座山的骨子里,仿佛立着高高的民意,我想这也是一种中国人的骨气。这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血脉传承的根。

攀附着这些精神之蔓,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非常特殊的年代,既有革命烽烟的穿越,也有读书学习的纯真体验。我想我一定是被感动了、净化了。如我们培训班的同学说的那样,仿佛我们被激活了,有激情、有活力了。

(作者系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