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我写了封信,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2019年02月07日08:4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我写了封信,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黎伯泉有每天读报的习惯。 见习记者 沈阳 摄

■口述:黎伯泉

  整理:黄勇娣

  我叫黎伯泉,今年83岁,家住金山卫镇八二村,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解放前,我们全家经历过苦难日子,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扬眉吐气、干劲十足,我和八二村一度成为华东农业生产先进典型……我参加过党的十一大,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所以,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按捺不住心中激动之情,写了一封信委托党的十九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带到大会上,向总书记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感触很深

  我出生在金山卫,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卫”之一。1937年农历十月初五,我还在襁褓里时,家乡遭遇了一场巨大灾难。我听父辈回忆,这一天,日寇趁着大雾,从金山卫登陆,一路烧杀抢掠,当地百姓纷纷逃难,再回来时,房子都被烧毁,人也死了许多……我的哥哥,那时只有六岁,因为逃难时来不及带衣服,不幸受了寒凉生病死去。那时,老百姓真是苦啊!每每想到这些,我的眼泪总在眼中打转。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老百姓感触很深,大家当家作主、艰苦奋斗,积极性很高,干劲十足。我1955年参加工作,同年10月入党,在濮黎村初级社担任会计,后来担任了八二村主持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八二村靠近海边,原来村民住草棚、打鱼,没有一分田地,但解放后,村民日夜干活,毫无怨言,筑渠、挖泥、割草、施肥,连晚饭也不回家吃,硬是把盐碱地改造成了连片良田。之后,连续11年,八二村粮食年年增产,一年三熟,“常年亩产超双千斤”,不仅在上海郊区领先,还成为了华东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1976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我还坐到了主席台上,因为我们八二村是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我记得,那几年,解放日报记者也曾来八二村采访过,报道我们“如何一丝不苟搞好田间管理”。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农民只能靠着一腔热情深耕土地,但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40多年里目睹快速变迁和巨大发展

  发展最快,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7年夏天,我第二次去北京,和上海代表团的50多人一起,参加党的十一大。那次上海郊区共有三位代表,我是其中之一,南汇、宝山也各有一位。当时,我感到特别自豪、备受鼓舞,回来后干劲更足了。实际上,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代会,在之后的40多年里,我目睹了身边的快速变迁和国家社会的巨大发展。

  八二村和周边的土地上,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金山卫地处杭州湾畔,为现代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围海造田建设上海石化厂。当时我们本地很多老百姓都参与了建设,看着工厂一天天建起来,别提多激动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八二村陆续动迁,到2010年全部动迁完毕,村民都搬到了现代化小区里,每月领养老金。就说我自己吧,和老伴每月共有8000多元的养老金,最近,因为老伴腿脚不便,我们还搬进了新装修的电梯房。

农民有房有车,老了有养老金,看病有医保卡,过去哪里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再看看金山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以前,金山全区只有两条公路,一条老沪杭公路,一条松金公路,去一趟市区要六七个小时,中间还得在松江的米市渡摆渡。而现在,金山境内交通发达,不仅有好几条高速公路,还开通了金山铁路,去市区单程最快只需30分钟。过去偏僻的金山卫,现在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医院、学校、大型购物中心一个接一个开出来,百姓生活越来越方便。廊下农家乐、金山城市沙滩、金山嘴渔村,更成了上海市民喜爱的景区,这几年人气越来越旺……

  进入暮年的我,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奋斗,但我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很满足。65岁开始,我学了琵琶、二胡、三弦等乐器,现在已经是社区乐队的骨干成员,每周有三四天要去活动室排练、演出,日子过得充实、开心。但同时,我还密切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孙女特地为我订了《解放日报》等报纸,我每天吃完早饭,第一件事就是认真看报纸,然后再出去与老伙伴们分享、讨论。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很庆幸,自己有生之年能赶上这么好的时光。同时,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祝愿,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