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博
2019年01月31日09:54 来源:党的生活
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这部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建设的基础骨干法规,被评价为既传承“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又体现党支部建设新做法新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时代感,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条例》开篇就强调:“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说起“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光荣传统,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途中,在深入分析南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后,他认为,“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遂确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制度:在连队设党支部,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班排设党小组,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
此后,这一制度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历数战史,自三湾改编后,我军虽偶有战败,但部队完全溃散这种可怕的情况再未出现过,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时期,也没有一支队伍崩溃。而这一切,正源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组织制度。
对此,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支部建设作为“传家宝”,“支部建在连上”这一设置原则在各地、各条战线上逐渐推广开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建设最主要的原则性要求。由此,“连”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位,更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哪里思想最激荡,哪里人气最旺,党支部就建在哪里。
“为什么把支部建在连上?”粟裕曾问毛泽东。
毛泽东这样回答:“好钢用在刀刃上,连队是刀,共产党员是钢。”
不言而喻,这正是“支部建在连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重提“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要求全党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局面,正是意在激活“神经末梢”,畅通“毛细血管”,打通党的组织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历史和实践深刻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任何时候支部建设都不能放松、涣散,支部作用都不能弱化、削减。而“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光荣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坚,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于全面提高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党支部建设创新不断,“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网上”“支部建到社区、楼栋”……支部覆盖到各行业、各角落。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党支部建设“有形覆盖多、有效覆盖少”,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对此,《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分析认为:当下,基层党支部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和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对支部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对党务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支部作用发挥不突出;有的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表面化、形式化,组织生活不规范;有的党支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基础薄弱,等等。
如此看来,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弘扬“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光荣传统,不仅要把支部建在网上、建在楼上、建在产业上,更要建在党员和群众的心坎上,发挥支部教育党员、监督党员、管理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努力让每一个支部都强起来,让每一名党员都不掉队,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对此,《学习时报》刊文进一步分析指出,在新时代,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担负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同时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贡献更大力量。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