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谱写文化浙江新篇章

2019年01月14日16:02    来源:今日浙江

翻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长卷,文化浙江建设成绩斐然——

从昔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发展为今朝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昔日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发展为今朝拥抱万亿“新蓝海”的文化产业;

从昔日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为今朝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开放格局;

……

40年来,浙江改革每前进一步,文化的力量就厚植一层。发展至今,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到浙江人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引擎”。

立柱架梁

脉承先进文化自觉

坐拥河姆渡、良渚遗址等华夏文明滥觞,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构成了浙江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被改革开放政策的阳光雨露全面激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40年来,浙江文化建设唱响了从恢复到发展、再到繁荣兴盛的变奏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对文化建设做出部署。1996年,制定《浙江省文化发展规划(1996—2010)》;1999年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0年底省委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浙江许多经济指标虽走在全国前列,但也暴露出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在对“浙江现象”以及浙江如何破解“成长烦恼”的思考中,习近平指出: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对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等重大课题。

新论断标定新方向,2003年7月,“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浙江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立起了“四梁八柱”;2005年7月,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省”。由此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的新征程。

几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在文化建设上谋新招、布新局。

2008年6月,省委通过《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延续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2011年11月,省委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后,省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新要求,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省委书记车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

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坐标,通过5年时间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浙江”,每一次嬗变,都是浙江文化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所作的自然演进,是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在浙江的接力建设,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幅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长卷渐次展开。

举旗定向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礼让斑马线、垃圾不落地、邻里讲和睦……在浙江百姓的心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做好这一项项日常生活的“最小事”。居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浙江始终高举旗帜,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持之以恒地用先进思想凝魂聚气。

从理论源头上增强思想的引领力,1995年,浙江相继设立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省理论宣传研究会。对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历程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两个平台不断发挥其研究、宣传和普及的龙头作用。

思想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常亲自主持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专题学习会和“浙江论坛”专题报告会。在他的倡导下,省委建立了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省领导联系高校等“两项制度”。

200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后,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同年,他又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由此,浙江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把实思想之舵。

站在新的起点上,几届省委一以贯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省委书记车俊带头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他省委常委带头学、灵活用。在各级党委中心组的率先垂范下,研讨会、学习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一股新时代“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强大动力在浙江大地势引长云阔——

思想在“浙”里形成共鸣。“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读新语”等一系列主题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以百姓能够切身参与的方式在全省各地组织开展。

信仰在“浙”里汲取力量。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开展“红船精神”“最多跑一次”等课题研究,理论阐释深入浅出;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开班159期以来,9700余名学员在这里追寻初心。

舆论在“浙”里唱响好声音。省委成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省42个县成立统一的传媒中心,主流媒体策划开展党的十九大、“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成功举办五届互联网大会,“网络浙军”建设更上水平。

风尚在“浙”里崇德向善。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活动,388例先进典型入选中国好人榜;传承“家风家训”,全省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通过信仰引领知识教育,使“青春梦”与“家国事”同频共振。

惠民不歇

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

“场地近百方、藏书万余本”,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县级图书馆的规模写照。“那时读者证是紧俏品,每个星期发20本左右。”老一辈的图书管理员很难想象40年后浙江百姓的阅读福利——手机登录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平台,只需支付宝芝麻信用达到550分,就能免证、免押金借阅浙图及11家市级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平台上自由选择点击,一周内快递到家。

图书借阅的便利,折射出浙江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变局”。40年来,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再到“公共文化服务”,每一次表述上的变化,都与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民间力量兴起相伴而生。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4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改善城乡“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浙江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总体布局予以统筹。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几届省委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稳步实现浙江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新高地。

资金来源更趋多元。过去5年,浙江一般公共预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3%,2017年全省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达59.42亿元。浙江将民间资本举办文化机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设。

保障机制更趋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在顶层设计上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惠民力度。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以“标准化”树起服务的“硬杠杠”。

人才支撑更为坚实。成立公共文化管理学院、文化干部网络学院,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启动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工作,组织开展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有效提升群众文化业务领头人的质素。

在城市,294个城市文化公园、192个社区文化家园走进街道社区,市民的文化权益既“看得见”也“用得着”。如今,浙江省内的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已免费开放;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音乐厅等“老”场馆旧貌换新颜;小百花艺术中心、之江文化中心等“新”场馆拔地而起。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275家。

在农村,131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25335个农家书屋遍布全省行政村,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氧吧”。2013年,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抓手,寓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浙江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工程,全省累计建成1万多个礼堂,覆盖80%以上农村人口。

城与村之间,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亲。“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百名教授回乡走进百家文化礼堂”等活动编制了2100多项服务内容,供村民“点单”;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等展演赛事接连不断……近年来,浙江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次。

产业向好

拥抱万亿发展新蓝海

今夏,一条酝酿中的之江文化产业带依水蜿蜒,以钱塘江杭州段为轴线,以6个沿江分布的主城区为核心,未来,6个产业能级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聚势而生。

改革春风释放出的文化生产力,在浙江从自发走向自觉,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文化产业更是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杭州市属六个艺术表演团体开始施行“承包责任制”,杭州话剧团与省财政厅、省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剧。1992—1995年间,浙江开展以文补文活动机构数从342个发展壮大到1035个……

这种种有益探索,为1999年省委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战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

提及浙江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同志曾这样诠释:“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他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文化产业被纳入“八八战略”中予以通盘谋划和布局。

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此为契机,几届省委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努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2005—2010)》《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意见》《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等规划相继落地;2013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2015年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86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力被全面释放。从阿里文娱的“复合生态”,到横店影视的“一骑绝尘”,从第一家上市的影视公司华策影视,到第一家上市的演艺公司宋城演艺,浙江的文化企业上演着一段段传奇故事。全省上市文化企业达39家,100余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81%,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7年,浙江将文化产业列为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实现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跨越,一条量质齐高的发展图景清晰可见。

浙江企业做强产业“旗舰地”。电影、视频端以阿里影业为排头兵,电视剧产业以华策影视为龙头,浙江1400余家影视企业呈拧绳之势,串联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成为主营业务超100亿元的文化集团。

浙产板块打造特色“品字标”。影视文化产业居全国第一方阵,电视剧、动画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和1/5;杭州数字出版基地集聚相关企业近400家,年产值超100亿元;宋城、乌镇、大运河、鲁迅故居等文旅项目,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浙版会展扩大国际“朋友圈”。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交会、杭州文博会已连续举办十多届,浙江文化产品出口蝉联全国第二。2017年全省文化服务出口总额就达27.01亿元,覆盖184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的文化产业逐渐走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涌现出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浙江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广电集团以各类新媒体产品吸引活跃用户近4000万。金融机构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设立全国首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杭州银行文创支行,2016年,全省首个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鑫文化”在杭州基金小镇上线。

精品迭出

绘就满园春色好图景

时间的轴线拉回到40年前——浙江每出产一部电视节目便会万人空巷,《鲁迅》《华罗庚》《子夜》等都曾引领一时风骚,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谁能想到,40年后的观众,不仅能从上百个电视频道选择心仪的节目,还能通过院线、网站、移动终端等收看收听。

浙江自古人文荟萃,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浙江的文化脉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浙江的文艺家们始终与时代同向共行,浙产文艺作品始终与群众合拍共鸣。

2005年是浙江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拐点。是年7月底,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启动实施,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此肇始,浙江文化建设步入新征程。

“大系”钩沉历史文脉。文化研究工程实施以来,共设立研究项目811项,出版学术专著达1000余部。《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郁达夫全集》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当代“浙学”品牌气候渐成。

大力保护文化根脉。从2003年起,浙江启动非遗普查工作;2007年出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功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6批259个历史文化重点村保护项目。

春华秋实,硕果满园。在2015年的省文艺界五年成果展上,所展出的优秀作品门类之多、获奖级别之高,无不令观展者赞叹。

那5年里,浙江文坛以每年300多篇的数量在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摘得70多项荣誉;浙产影视强势崛起,《听风者》《一九四二》等作品叫好又叫座;浙派曲艺重焕生机,舞剧《遇见大运河》、越剧《屈原》、话剧《凤凰》等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的最中央……

精品力作“满庭芳”的背后,是浙江有序实施“新松计划” “新峰计划” “新鼎计划” “新光计划”,形成青蓝相继的人才格局。

为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2016年,浙江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启动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当代文学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

七大工程中,打造全国网络文艺重镇让浙江在新业态领域“一枝独秀”。近年来,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相继落户杭州,107位知名网络作家已签约入驻作家村;文艺重镇辉映网络文学双年奖、网络文艺促进联盟,蓄积浙江网络文艺蓬勃发展之势。

2018年5月,《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到2022年使浙江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40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怀着高度自信的浙江文化,必将劈波斩浪再创辉煌。 (记者 邵玩玩)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