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奋创平安浙江新局面

2019年01月14日15:37    来源:今日浙江

在浙江,有一座名为“平安”的金鼎,“鼎”中有“浙”,“浙”中有“江”,寓意“浙江平安鼎盛”,用以表彰连续三年以上达到考核标准的平安市、县(市、区)。

截至目前,全省有63个市、县(市、区)捧回了“平安金鼎”,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市县已经连续12年达到平安创建标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58%。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不断总结推广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努力建设平安浙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同步增强,成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布局“大平安”战略

《诗经·小雅》有云:“丧乱既平,既安且宁”,道出先人对“平安”两字的珍重,对太平盛世的殷殷以盼。

上世纪60年代,在诸暨小镇枫桥,诞生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从此,浙江的“平安”有了新的注解。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遭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难题。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刑事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面对复杂的社会治安问题,全国加强了社会管控,“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解决什么,什么地区混乱就整治什么”,开展“打流窜”“追逃犯”“反盗窃”“禁毒禁赌”等专项行动。

浙江各地也积极寻求破解之策。在“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枫桥,人民公安依靠群众,逐步探索形成融打、防、教、管于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的新经验,取得良好效果。省委及时将这个做法向全省推广,明确 “依靠群众管治安是维护社会治安根本”。

2004年1月29日,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平安浙江”的构想。随后,省委转发的省委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写入了“打造平安浙江”的要求。这次提及的“平安浙江”,主要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面上的平安,重点包括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和生产安全三方面内容。

之后,围绕什么是平安浙江、怎样建设平安浙江等问题,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省委“一班人”调研先行,集中民智,精心谋划并逐步决策实施。

2004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平安”,不是仅指社会治安或安全生产的狭义“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

由“小平安”到“大平安”,是浙江社会建设和治理的一次思想飞跃、理念升华。2004年5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省份。

按照“大平安”建设的部署,几届省委、省政府注重整体设计、深化平安创建,将平安蓝图一绘到底。

2006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2008年4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2011年6月,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这些省委的重大决定,每一次都有“平安浙江”建设的论述和要求,内涵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把“平安浙江”建设贯穿于现代建设布局,统筹推进。

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强调“完善建设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体制机制”;

……

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并提出了更高目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明显提升浙江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扛起“第一责任”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瓦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动和跨域就业,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新阶层开始涌现,社会主体呈现多元化。由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和谐、不稳定的风险指数提高。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确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方针,浙江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大命题。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审慎思考,调查研究,提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全党工作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各项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

“平安浙江”战略决策出台后,省委坚持把“平安浙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由此,致富与治安成为浙江各级领导干部的同等政治责任。

在省委领导的率先垂范下,浙江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第一责任”,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平安建设,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平安浙江”建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载体越来越多样,制度越来越规范。

丰富建设内涵,浙江把平安建设融入到经济领域,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转换新旧动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平安建设融入社会领域,从2006年开始,浙江每年票选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拿出新增财政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的贫困现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群众利益有了最坚实的依靠。浙江还把平安建设和创新群众工作、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加强前端治理,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共建成全科网格7.8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4万名,网格功能更优化,网格员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创设实践载体,浙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全面推广民主选举、民主恳谈、村务监督等创新实践;推出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一体化办案系统”全省应用;实施“雪亮工程”,综治视频图像实现共享;建设“基层治理四平台”,全省县级以下综治中心通过网上平台,日均受理流转各类事项2.2万件,其中近99%在乡镇(街道)以下得到解决。

强化法治保障,浙江把“平安浙江”建设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推动网络安全、食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法治化;公共法律服务行政村全覆盖,3.1万个村(社区)聘请了律师,老百姓从“有事找政府”转变为“解决问题用法”,“依法办事”成为浙江人的自觉选择。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把平安建设作为群众工作大舞台,在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中增进感情,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中赢得信任,在维护群众权益中获得支持,打牢社会治理的民心基础。

200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强调,建设“平安浙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协力推进,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浙江”的建设者。浙江各级党委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建设共建共享、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一切为了群众。浙江各地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复杂就集中整治哪里,标本兼治、重在治理,确保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最大效益。

2016年,浙江总结G20杭州峰会安保经验,将重点场所、行业、物品实名制管理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关键性抓手,狠抓寄递物流、瓶装燃气、散装汽油、客运购票、移动手机、出租房等六大领域“实名制”管理,显著提升了公共安全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食品药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群众最为关注。浙江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开展食用农产品追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阳光厨房”建设等工作,鼓励社会全员监督举报,织密食药安全监管网络。2017年,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的安全感分别达到93.67%、94.85%,同比均有明显提升。

网络安全是当前的民生热点。浙江加强网上涉法涉稳舆情引导,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建立全省反虚假信息欺诈防控体系,筑牢网络安全屏障。2017年,全省公安机关受理的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8.85%。

凝聚群众力量,浙江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让百姓参与平安建设,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群防群治的共建平安的局面。

在台州黄岩某保险公司上班的喻海跃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的网名“时尚老头”却被当地网友熟知,因为“时尚老头”和5位网友一起组织了一个网上反盗抢联盟。这个联盟还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了“台州市黄岩巡防志愿者协会”,如今成员扩大到3000多人。

黄岩区综治办给每位志愿者买了人身保险,执勤时配备防刺背心,出于志愿者人身安全的考虑,每次抓捕犯罪分子,志愿者都在民警的带领下集体行动。巡防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共组织开展巡防活动5000多次。

近年来,浙江还大力培养社会组织,开展应急救助、心理咨询、司法援助、关爱服务、文化教育等工作,提升平安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义乌勇士”“乌镇管家”“武林大妈”……目前全省有社会组织5.3万个,纳入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超过1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9.3个,位居全国前列。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浙江把平安建设的成效评判权交给群众,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纳入各级“平安浙江”建设考核体系中,将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参与率作为考评的首要标准。每年年初,省平安办都会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修订考核评审条件,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

实行动态考核。2015年,浙江修订“平安市、县(市、区)考核评审条件”,其中对“发生食品、药品、环境集聚型违法犯罪案件”“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行一票否决,并以“提高杠杆、法治引领、防控风险、夯实根基”四个关键点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2018年,基于“大平安”理念的平安浙江指数正式发布。省委政法委每月对11个设区市和89个县(市、区)的平安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平安指数,成为老百姓获知所在地或关注地平安状况的“晴雨表”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器”。

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

建设平安浙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浙江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进一步找准平安浙江的历史方位,提高站位,拉高标杆,聚力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和谐环境。

从2018年开始,浙江以全面深化改革、现代科技运用为动力,实施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专项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提升平安浙江建设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高水平建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民生权益保障体系,力争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实现浙江从平安中国先行区到示范区的新飞跃。

解决老问题,防范新风险,浙江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平安浙江建设的风险点和薄弱点,预防在先,精准施策,实施政治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经济金融、社会矛盾五个方面风险防范化解工程,及时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重拳整治经济金融市场乱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扫黑除恶为牵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夯实基础、筑牢防线,浙江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发挥乡贤的力量、乡规民约的权威、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群众规范社会行为、平息矛盾纠纷。同时,发挥好全科网格的底座作用,不断深化拓展、规范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全要素网格”,提供“组团式服务”,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科学技术创新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平安建设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浙江通过加码技术支撑,以智慧化手段提升治安防控能力、社会治理水平和司法办案能力,打通“平安浙江”建设的“任督二脉”。实施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实现多部门互联互通、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矛盾风险作出定性定量分析和分级分色预警,推动事后处理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平安浙江建设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记者 叶慧)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