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在“八百壮士”精神引领下砥砺奋进

——记哈工大结构工程领域爱国奉献的三代科技精英

2018年12月24日10:38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在“八百壮士”精神引领下砥砺奋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800多位年轻教师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工大,承担起教学科研任务,把毕生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而今,“八百壮士”精神的旗帜,继续引领哈工大人在献身科学、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岁月长廊依然在回荡他们铿锵的足音。

“‘八百壮士’精神,就是当下的爱国奋斗精神”

记者见到沈世钊院士时,他正指着身上穿的红毛衣向身边人“炫耀”:“这是我去年本命年的时候学生送的。”笑语盈盈间乡音未改。

1933年沈世钊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50年代的哈尔滨特别洋气,到处都是那种小洋楼。”沈世钊回忆着初来哈尔滨时的情景。1956年结束研究生学业后,沈世钊即留在哈工大土木系,从事木结构的教学与研究。此后六十余载,全身心投入到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哈工大的建设当中。

1978年,沈世钊参加国家选派出国的外语资格考试,以黑龙江省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的机会,并于第二年前往美国里海大学符立兹工程研究所。也是从那时起,沈世钊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到钢结构上来。1981年回国后,根据当时国家建设事业发展趋向,沈世钊认为应该重点抓住高层、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大跨空间结构是指航站楼、体育馆等那些大型场馆的建筑结构。”沈世钊解释道。

于2004年建成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就是沈世钊参与设计的大跨空间结构项目之一,“会展中心的跨度达到了128米,是当时国内张弦桁架结构项目中跨度最大的一个,我们团队还凭借这个项目拿到了第六届詹天佑大奖。”沈世钊回忆道。吉林滑冰馆、北京亚运会石景山体育馆和朝阳体育馆、冬季亚运会黑龙江省速滑馆、威海体育馆……谈起所设计的工程时,沈世钊如数家珍。

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沈世钊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空间结构人才,并逐渐成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哈工大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的成员全都是沈世钊的学生。“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那些真真切切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一群年轻人干劲儿十足,都想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我所理解的‘八百壮士’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精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眼前这位85岁高龄的工程院院士,亲历了当年的满目疮痍,也见证了今日的锦绣繁华,在这个冬日的暖阳里,沈世钊谈到对后辈的期待时说:“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厚植笃行。厚植根基,方能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知行合一,方能服务社会,提升自己。治学做人,当尊重此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范峰,现任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长江特聘教授,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开始跟随沈世钊老师攻读博士,从事大跨空间结构、轻型钢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范峰所开创的“网壳结构高烈度强震下强度破坏机理”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网壳结构理论研究的前言热点问题。此外,其研究的巨型望远镜FAST结构关键技术为FAST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立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技术已成为结构工程界的重大挑战,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沈老师治学十分严谨,我跟他读博士的时候,每周都会召开研究生例会,所有的学生都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沈老师会根据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范峰回忆道,“这在我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会时刻有一种压力和动力督促着我不断向前,现在我指导学生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沈世钊始终认为应当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真刀实枪地干,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锻炼。范峰对此感触很深:“1998年前后,沈老师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结题汇报时,沈老师把我们推到前台去做汇报,让我们可以有机会与国内最顶级的专家面对面交流,这对我们后来的研究生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自古知识分子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平年代,我们选择以科技和教育的方式报效国家。”在当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主题活动感召下,范峰说,“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课题,做出更多的创新成果,支撑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科研实践和教书育人的奋斗动力”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孙瑛也师从于是沈世钊院士,2007年博士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哈工大从事大跨空间的结构的抗风研究。孙瑛为许多体育场馆和公共大型建筑例如哈西客站、哈尔滨机场等提供抗风设计咨询服务,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于工程,保证结构的抗风安全。

“沈老师的科研思维十分敏锐,他告诉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还要结合目前一些最新发展的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例如将新型复合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引入我们的学科。”孙瑛说,“我们所设计的多为大型公共设施,因此实用性和安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榜样是前行的方向,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孙瑛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一直秉承着沈世钊的十二字教学理念:概念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精炼。“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重点概念,对专业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做好备课工作,做好学生服务工作。这是沈老师常和我们说的,现在,我们也还会就教学方法和沈老师进行探讨。”孙瑛说,“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科研实践和教书育人的奋斗动力,是我的本职工作。”

“学习科技,也关注人文;重视科学精神,更崇尚人文精神,坚持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这幅挂在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四楼的题字,由沈世钊亲笔题写。“这是沈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土木工程学院,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句话,它就像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一样印在我们每一个土木人的心里。”孙瑛说。

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八百壮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八百壮士”扛起了科教兴国的重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第一代“八百壮士”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新一代“八百壮士”却不断破茧而出,用青春和生命践行着爱国奋斗的不变信念,书写着建功立业的精彩华章。(记者孙铭阳 记者孙佳薇)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