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红色血脉滋润“枫桥经验”枝繁叶茂

榆林发展新时期社会治理纪事

2018年12月12日10:09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红色血脉滋润“枫桥经验”枝繁叶茂

“沟里要把温棚建,山上要变花果园;

二级公路修个通,交通运输更方便;

……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

陕北民歌,时而铿锵,时而婉转。84岁老汉马兴业唱到高兴处额头沁出一层细汗。

马兴业曾任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会计,也是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义务讲解员。他回忆,1943年,刚到任不久的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就住在他们家。在这里,习仲勋发动群众一起开荒种粮,搞生产自救。

“这里群众基础好,对党的领导,老百姓有天然的向心力。”马兴业说。

“榆林是革命老区,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自行解决矛盾、化解矛盾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说,枫桥经验的核心就是群众路线,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诞生于浙江的“枫桥经验”也在这里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

“四治”融合保障“三变”改革

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一栋栋崭新的二层小楼整齐地排列着。艳阳下,村民们或悠闲地散步,或三五成群拉着家常。

而就在两年前,住进宽敞明亮,水、电、气和通信齐全的新民居,对于赵家峁村村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榆阳区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何树峰说,彼时,村民住的都是老旧窑洞,耕地全部是不到一亩的“绺绺地”,农民经济收入的80%都来自外出务工。“穷则生事”,过年回家,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喝酒赌博,一宿就能把一年时间辛辛苦苦攒下的千把块钱输个精光。村民常常因为几块钱而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

为了改变村里的困境,榆阳区委、区政府及乡镇党委、村支委等决定通过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保障“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乡村旅游。

找外出经商的“能人”回乡,参与乡村治理,是赵家峁村推动“共治”的一项成功举措。2013年6月,在村“两委”换届中,村民、陕西信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张春平深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艰辛,对于回乡心生有顾虑。然而,面对几次三番找来的各级领导,张春平最终还是同意了。他打定主意:帮助村里修好温室大棚和养殖场区,建好农村基础设施(道路、新民居等)后便退出。

但是,让张春平没想到的是,选举村党支部书记时,他几乎是全票通过。他开始被村里人的热情所感染,觉得确实该为村上做些事情了。

没有资金、没有成片的土地怎么办?

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多番讨论,得出结果:对全村土地进行折股流转,动员外出创业的“能人”和全体村民自筹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

除了动员村上群众,张春平还动员其他几位在外做生意的村民入股,最高入股50万元。最终,村里以村民现金入股的方式,筹措了432.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流转土地960亩。

村里人一下子找到主心骨,外出打工村民也纷纷回乡。

“多少年没见过村民们这样整齐地出现在地里抢着干活。乡亲们都有事做,有钱赚,赌博、吵架的事情自然少了,乡亲们也和气多了。”何树峰说。

今年1月18日,合作社分红大会召开。赵家峁村里村民们敲锣打鼓,扭起了陕北秧歌。这次合作社分红100万元,人均分红1580元,户均分红4504元。

赵家峁村彻底甩掉贫穷落后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村、脱贫致富的小康村和旅游休闲的度假村。

此外,赵家峁村通过创新建立“四新二网三公示”(创建新组织、创立新基金、培育新农民、共建新农村;综合治理网格化和雪亮工程网;村财账务、股份合作社经营账务及时公示和设立党员服务公示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自治增活力,逐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村民自治的能力明显提升,村风明显转变。

五道防线阻断矛盾纠纷

记者手上有一份榆林市人民调解制度的相关材料。上面有一段话: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建立专兼职调解员选聘、第三方调解等制度,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县(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受理矛盾纠纷较多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坐班”调解。将本区域内各行政执法领域专家、社会贤达、“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纳入专家库。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离退休政法干部参与社会治理……

在人民调解制度的指引下,榆林不少离退休的干部和专业人士加入到人民调解的队伍中,刘怀智就是其中的代表。

刘怀智退休前在神木市(即神木县,是榆林市的下属县级市,2017年7月23日撤县设市)民政局工作。2010年7月离岗后,他被神木市司法局聘请为神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其实,刘怀智上任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件。

神木本地某煤矿(以下简称神木矿方)和山西某能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能源)签订开采承包合同。但在山西能源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人力进行开采之后,神木矿方因为政策原因被关停。

“山西能源要求赔偿或继续开采,而神木矿方坚持不予赔偿。由于涉及标的巨大,费用、人员问题繁多,双方冲突事件不断。”刘怀智说,他虽然善于调解矛盾,但是涉及到煤炭行业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是有点拿不准。在接到该调解任务后的几个月里,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国土局、法院、煤炭工业管理局等单位,请专业人员“支招”。

在刘怀智申请下,一些曾在司法局、法院、银行系统任职的老同志陆续加入了刘怀智的“调解战队”。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同意终止合同。由神木矿方支付给山西能源包括补偿费、押金等一切费用合计人民币2572697元。

神木市学习“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设立了信访维稳“五道防线”。即:村组、社区作为第一道防线,片区、街道办事处作为第二道防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第三道防线,镇信访维稳领导小组作为第四道防线,驻县信访联络疏导小组作为第五道防线。重点化解影响全市稳定大局的大案要案,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桥梁和纽带。

红色基因融入社会治理

“发动群众参与治理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抗战革命时期。”榆林绥德县张家砭镇党委书记黑兆龙告诉记者,位于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的郝家桥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习仲勋同志1943年3月至5月在此进行了为期44天的蹲点调研。

郝家桥村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红色乡村,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积淀。但长期以来,这里发展较为滞后。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就是村里的主干路,村民出行,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腿泥。

“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山秃、水少、路难行。”这句话说的就是过去的郝家桥村。

近年来,郝家桥村开设了红色旅游线路,但是旅游区范围内农户的拆迁安置工作进展较为困难,拆迁工作曾一度陷入僵局。

记者在郝家桥村听到了这样一则笑谈:“当时,村上一位调解员父亲的房屋也需要被拆迁,动员工作实在做不通。这位调解员情急之下,就试图趁他父亲外出串门的机会拆房。然而房没拆成,却把老父亲气坏了。”

郝志亭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郝家桥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的人民调解员。做事雷厉风行的他,在老父亲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最初,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对于儿子郝志亭的拆迁动员置之不理。

“安置房我住不惯,反正房屋不能拆。”

一筹莫展之际,郝志亭跟父亲聊起了往事。当他们聊到陕北革命时期,包括父亲等一批党员不辞艰苦取得革命胜利的往事。

“永远跟党走,永远支持党的工作。这些誓言您都忘记了吗?”郝志亭的话让老父亲显得激情澎湃。看准时机,郝志亭开始做父亲的动员工作。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经过了半个月的“软磨硬耗”,老父亲终于同意搬迁。之后,不到半天的时间,乡亲们也都纷纷签订拆迁协议,僵局一下子打破了。郝志亭也因为这个“大义灭亲”之举,得到乡亲们的尊重。(《法治周末》记者 宋媛媛 孙立昊洋 通讯员 加维宏)

记者手记

陕西榆林,一直以资源丰富享誉全国。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波动对榆林影响巨大,多元利益诉求曾一度引发多元矛盾。但此次的榆林之行,记者感受到的却是一片祥和,这让记者感到疑惑。

采访中,榆林市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为记者解开了疑惑。“榆林作为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榆林战斗生活过。红色文化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荣光,更是一种传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丰富多彩的人民调解工作发挥了巨大的社会自我修复功能,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行走于榆林各地,记者深刻感受到,如今的榆林不仅社会稳定,而且设施农业、红色旅游吸引了大量陕北人回乡创业。人心稳定了、道路通畅了,“枫桥经验”也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