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宁夏《共产党人》

红寺堡人双脚踏出幸福路

2018年12月11日13:49    

十九年光阴荏苒,十九载艰苦创业。在罗山脚下,狼奔豕突的不毛之地上,红寺堡人用汗水、泪水甚至生命书写着奋斗的奇迹。23万拓荒者的付出和回报,再一次强有力地印证,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1999年1月,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和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将一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的荒凉之地,建设成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移民新区,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呈现出“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农村万象更新、城市一片生机”的新面貌,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移民区。

红寺堡作为一个易地扶贫移民区,地处宁夏中部,移民来自南部山区八县及中宁县,气候由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植被由温带干草原区向荒漠草原过渡。来自八县的移民,交往交流交融,团结互助和谐;如今的红寺堡人,家家都有一部创业史,户户都有一本致富经。

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在红寺堡镇红关村的村部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全生正在给村班子成员们安排工作。工作思路清晰、工作要求简洁有力,很难想象这已经是位63岁的老人。当得知记者来了解家乡的变化时,刘全生如数家珍。红关村是1999年从附近的同心县新庄集关口村整体搬迁来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但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告诉记者,原来在老家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在这里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红关村属于城郊地带,现有3648口人,几十户人家的大型机械都在城区的工地挣钱,大部分村民都进城打工赚钱。刘全生说,这些年红关村农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收入年年有增加,生活环境年年有变化,村民用上了干净清洁的液化气,村民有一半左右的人家有家用小轿车,二三十万元的轿车也不少见。村里有医院、幼儿园和小学。村民也开始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村妇女主任姚玉红告诉记者,今天的好日子,来自于党的好政策,来自于我们这个能团结带领大家齐心致富的村班子和刘全生这只“领头雁”,老支书不但带领大家战严寒,斗酷暑,植树种草,勤劳致富,对村里的发展更是有远见。村里有块集体预留地,被好多开发商看中,都希望在这里搞开发,但老支书坚决不答应,当时大家都不理解,等后来村里盖新村部、幼儿园和小学,老支书的良苦用心才被大家认可和赞扬。如今的红关村孩子有学上,村里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村里多方筹集资金给予资助,深得大家的信赖,每次换届选举他都高票当选。现在我们这些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命运。

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

也许,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如何获得幸福的认知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来都是要靠奋斗和努力获取,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团结村村民马长会的致富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见到马长会的时候,他正在自家新盖的院落里洗漱,他刚从工地上回来。见有人来访,就让家人赶紧准备吃的喝的。尽管记者一行人多次阻挡,但不一会儿,香甜解渴的西瓜、甜瓜就摆上了桌。马长会说,早些年你们要来,我就是有心招待你们,我也没有这个能力。

说起过去的生活,马长会感慨万千。他说,老家十年九旱,好年景每年也就有一两千斤粮食,基本没有别的什么收入,那时候出去打工,每天也就一二十元钱,有时候还拿不到手。1999年他有幸移民到此,尽管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刚来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凉,鸟不落狼不窝。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大风一起,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一家人挤在一间屋里,生怕大风掀翻屋子。冬天棉被裹头,夏天酷热难耐、蚊虫叮咬。就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没有动摇马长会想要发家致富的决心。他说自己留下来,最主要是因为这里有水,天宽地阔的,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长会一家人和其他村民一起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早出晚归,种树修渠,搭桥修路。几年下来,风沙小了,荒滩绿了,树木高了,农民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如今,马长会家不仅有了新院落,有了小轿车,更有了能给自己赚钱的运输车辆。仅这辆车每年就能给他挣十万多元。马长会说,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黄河水甜共产党亲

古老的黄河一路向东,恩泽着两岸勤劳淳朴的人民。对于今天的红寺堡人来说,黄河在给他们带来恩惠的同时,也给他们传承了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尽管光彩村的村民李继忠已经有7间窗明几净的大瓦房,但他仍然保留了刚来时居住的两间低矮的小房子。在李继忠看来,那不仅是自己原来的家,更是他们在艰苦创业时,党和政府给所有移民的希望。

李继忠搬迁前家住西吉县马建乡,生产环境的恶劣、生活的清苦,让一家人苦不堪言。2000年李继忠一家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举家搬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红寺堡。李继忠说,离开老家的时候,全部家当包括家人正好装满一辆“兰驼”农用车。最让李继忠担心的是吃水的问题,他偷偷带了一个水罐,可以存点水。然而,让他们一家人苦恼的是居住的问题。李继忠说,刚来时政府给的房子还没建好,他就带着一家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大沟壕,上面铺上塑料盖上砂石,第二天醒来时发现,家人全成了土人,后来政府及时帮助他家盖了房子,一家人总算安定下来了。那时候每次吃完饭,碗底都有一层沙,门被风沙堵住也是常有的事,头天播种,第二天一看种子全在地表上。有些老乡没扛住,又陆续返回原住地,可李继忠一家人始终坚信,有这么好的黄河水,哪有过不好的日子。于是,李继忠一家人响应国家号召,每天不分昼夜种草种树改变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免费提供枸杞苗,地里用水也几乎是免费的,技术人员义务教大家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经过几年的努力,李继忠家的枸杞丰收了,仅这一项当年就收入30多万元,这和他离家时身上只有3000元相比,整整翻了100倍。现在的李继忠除了农田里的收入外,家里购置的两台装载机和一辆大型运输车,每年也最少给他家增加20万元的收入。

李继忠说,人人都说黄河水好,这确实不假,没有水什么也干不成。但他最感谢的还是党和政府,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罗山缘聚八方人,黄河水富万顷田。”19年的艰苦创业,一批批红寺堡移民开发的组织者和建设者以及23万回汉儿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今日的辉煌,同时也凝练出了极其可贵的红寺堡精神。正如原全国政协常委高占祥的诗中所云:“红莲出淤无尘埃,寺寒草枯黄沙埋。堡区人民英雄汉,美景全从手中来。”(记者 李百军)

(来源:《共产党人》)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