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可燃冰试采中闪光

——记“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团支部

陈惠玲  朱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8年12月10日12:35

在蓝鲸一号平台举行主题党日活动

  可燃冰试采好比“豆腐上打钻,金钢钻刻花”,难度可想而知。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中,试采团队特别是年轻人大胆探索,勇挑重担,在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全流程实现自主创新,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向世界宣布: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标志着,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在这支领跑世界的可燃冰试采团队中,组建于2016年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是核心力量。这支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水合物勘查研究团队为主体,集合优势力量组建的科技创新队伍,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年集体。他们忠诚执行部、局党组科学部署,承担可燃冰勘查试采核心理论、技术、装备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很好地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创新探索,铸就试采奇迹

  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背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深耕细作数十年的积淀,是几代地质人持续努力,是试采团队敢为人先、科技攻坚的奋斗历程,更是青年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追逐梦想、创新探索的成长之路。

  要进行试采,选取试采井位是首要任务。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试采工程任务后,地质团队争分夺秒对前期调查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最终锁定神狐海域2个矿体,优选出3口试采井位。

  随着试采准备工作的推进,试采目标调整为“日产万方,持续一周”,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要求地质人员重新审视井位,从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及确保新目标的实现出发,增加第4口试采井。

  年轻博士匡增桂和同事们一起展开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构造控制下水合物系统二次聚集”成藏模式,大胆提出了新的试采井位。2017年3月,试采工程正式开钻,钻杆一根根钻向深海,挺进可燃冰储层,新模式能否经受实践检验,新井位能否达到“日产万方”要求,可燃冰试采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攻坚战的一号工程,30出头的匡增桂压力倍增,他反复地推演着,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失误。2017年5月10日,试采点火成功,熊熊火焰验证了匡增桂及同事们关于水合物成藏模式的新构想,也显示出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在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延续传承下,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地质科学家们已迅速成长起来,有能力有实力担当起新时代新能源勘探开发的重任。

  追逐梦想,勇担生力军重任

  可燃冰试采是一项系统工程,追逐梦想的青年一代,是科技攻坚战的生力军。

  “80后”寇贝贝,曾担任海上石油平台总监,为可燃冰试采事业所吸引,他放弃了国外石油公司开出的优厚薪资条件,2016年加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试采团队。他和团队成员们对国内石油行业市场进行全面摸底,显著优化了试采经费方案和商务合同技术条款。他们数次赴油气开发现场,调研论证试采防砂、生产测试方案以及平台建造等,开展储层改造试验。试采任务重强度高压力大,年轻人也有点吃不消,寇贝贝住院治疗做短暂的休整后,提前出院重返团队,赴平台开展试采。在水合物试采最紧张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仅有寥寥数日返回家中陪伴妻儿,体重也减少了12斤。但作为试采前线指挥部的代表,他圆满完成与合作方的技术对接任务,确保工程安全、平稳和高效运行。

  深海松软未固结储层可燃冰开发是世界性难题,试采团队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引入水井和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对储层进行改造。科技攻坚战,青年冲锋在前。数九寒冬,工程师卢秋平赶赴曹妃甸码头,参与陆地试验的组织实施,在刺骨的寒冷中,一遍遍调整钻具,一次次测量试验数据,顺利完成了储层改造陆地试验工作。但储层改造技术能否应用到深海工程中,这一全新尝试,处处充满着未知的困难。试采开钻了,储层改造的试验开始了。南海海面上高温夹杂着潮湿,青年工程师们轮流驻守在仪表房、混砂泵、振动筛、高架槽等关键点,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各类井下相关信息,调整和优化施工参数。有人把在深海松软未固结储层上的可燃冰试采比喻为“豆腐上打钻,金刚钻刻花”,说的是既要确保近千吨的井口和井下系统可靠安放,还不能破坏像海底软弱的地层,以确保试采不会因为出砂和地层塌陷而失败。经过大胆创新,反复推演,团队成功地完成了极其复杂的井下试采系统安装,并经受住了60天试采的考验。

  可燃冰试采的创举中,青年尤其是具有高学历的青年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中崭露头角。中心60位职工,其中博士20名,硕士34名,70%以上的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尉建功是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国外再好,也没有自己的家好。”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能有机会参与祖国的可燃冰研发工作。2015年他回国后,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基地,成为试采团队的一员。

  试采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大胆启用年轻人。他放手让年轻人去干、去闯、去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挑起重担。试采平台各个组的组长、副组长和一些技术领域的主任、副主任大多都是年轻的“80后”。团队作出决策后,青年骨干们挑起重担,他们夜以继日展开上千次模拟实验,获取上万组的数据,为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保障了试采期间平稳连续产气打下坚实基础;试采期间,他们24小时轮流驻扎现场,在潮湿高温的海上平台现场实时跟踪工程参数,厚厚的工作服经常被汗水浸透;在闷热且嘈杂的振动筛边,他们采集分析水、砂样本,判断储层改造效果,全身被稀泥糊满;他们夜以继日,却无一人叫苦叫累。

  无私奉献,彰显新一代青年风采

  2017年,我国南海可燃冰连续试采60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终于试采任务全部完成了,寇贝贝将最后一批离开平台。他回忆着过去的一幕幕,从试采前的紧张、忐忑、焦虑到而今的释然、欣喜、期待,他感慨在自己的岗位上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问心无愧。一直失眠的他,终于在离开平台的前一晚睡了最踏实的一觉。

  工程组青年工程师黄芳飞,在平台上度过了100多天,他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最难忘的是“苗柏”台风来临的前夜。为了确保测试的延续性,试采团队迎战台风,坚守岗位,最终顺利通过台风考验,为我国海域试采持续采气60天提供了保障。

  康冬菊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承担着试采测井资料解释工作。这位年轻的妈妈因为工作经常出差,只好给宝宝断了母乳。可燃冰试采开始了,接到上平台工作的通知,她狠狠心对母亲说,“妈,你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吧,我得出发去海上了,孩子见到我走肯定要哭的。”就这样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溜出家门,抹抹泪,奔赴试采现场。试采胜利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与宝贝团聚了,她却对工作多日的平台有了一份不舍。综合组组长王静丽温婉而干练,试采期间,负责工程内外协调联络,带队完成了上百件函件和计划拟写,以及数不清的日报、周报、月报,以及接待、后勤、报账等。她和丈夫万庭辉共同奋战在试采团队中,并为此推迟了要孩子的计划。而高挑娟秀的于哲到试采平台工作近两月,她说,“我虽没赶上试采的开始,但坚持到了最后。”她深入了解试采工作的全过程,做好积累,发挥特长,成为优秀的试采工作科技传播者。

  正是这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驱动着中国可燃冰团队追赶世界的脚步,超越发达国家试采勘查水平,实现了我国在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全流程的自主创新,也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年轻的试采团队在这场攀登世界高峰的科技攻坚战,追逐梦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青春风采。如今,已有29人次先后获得各类省部级荣誉。试采团队荣获了“广东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1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

(责编:王楠、陈 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