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16:18 来源:法制日报
开栏语
55年前,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1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跨越岁月的长河,“枫桥经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枫桥经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经过55年的实践与创新,充分证明了它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独特意义。
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是“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始终能焕发出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从中发现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真义。
为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五十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十五周年,从今天开始,《法制日报》在一版推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亮点展现”专栏,敬请关注。
“枫桥经验”的灵魂是什么?为什么历经五十五载沧桑巨变却容颜不老青春依旧历久弥新?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法制日报》从今年春天启程,开始了历时7个月采访、报道和研讨“枫桥经验”的历程。
于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新亮点新成效新变化,从而生动而深刻地阐释“枫桥经验”半个世纪以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成为《法制日报》自4月起贯穿至今的重头报道。为了讲好“枫桥经验”的新故事,为了探求“枫桥经验”的前世今生,为了探寻“枫桥经验”盛开全国的创新之花,《法制日报》记者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市乡村和多个领域。
今年4月初,《法制日报》多名骨干记者在总编辑的带领下组成报道组,展开了“‘枫桥经验’在浙江”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首先奔赴“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寻访一个叫陈柏云的普通人,正是这个陈柏云的父亲陈友堂在55年前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创造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枫桥经验”。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法制日报》“枫桥经验”报道组,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社区村镇,从互联网之都——杭州,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桐乡;从实现社会治理物联网管理的温州,到青山绿水、祥和宜居的余村;从以网格化管理实现矛盾不出村、不上交的台州,到衢江创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法制日报》的记者们在浙江的大地上记录并书写“枫桥经验”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之后,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法制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连续推出十七篇组报道,将“枫桥经验新亮点”推向全国,创新的报道形式、生动的叙述方法,使“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染、激励、启发了无数人。这组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法制日报》采访报道“枫桥经验”的历程从浙江起步走向全国,在山东、在海南、在北京、在辽宁、在湖北、在江苏、在福建、在重庆、在江西、在河北……记者们以充沛的激情,寻找“枫桥经验”在各地盛开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花。自7月中旬起,《法制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枫桥经验在全国”大型系列报道,记者们再次用鲜活的报道,生动叙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山东潍坊实施听证法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海南万宁探索“候鸟”型季节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北京房山打造多元调解中心化解矛盾、湖北武汉大力创新市域治理、辽宁沈阳完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江苏以网格化支撑基层治理等各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创新亮点推向全国。《法制日报》的记者们全情投入报道活动,用脚丈量着新闻的高度,用心感受着新闻的厚度,用情体验着新闻的温度……这一组组报道让“枫桥经验”越发彰显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学习、探究、研讨、借鉴、创新“枫桥经验”。正逢纪念“枫桥经验”五十五周年的良机,一系列学习、研究、总结、推广“枫桥经验”的论坛、研讨会相继举行,一系列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创新基层司法所建设、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生长。
在一个新闻易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回起点,拾起前辈们创作新闻的方式,还原用脚书写新闻的历史,用最真诚的态度面对最真实的故事?原因无他,因为我们要面对一个伟大时代的重大命题。
穿越无数历史的三峡,今天的中国已经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时代的命题。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础毫无疑问是基层治理。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首推“枫桥经验”。“枫桥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为此,我们选择“枫桥经验”作为破解国家治理问题的一次探索,庄严地回答一个时代之问。
1963年,教育、改造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是当时的枫桥镇,也是那时全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治理”难题。是文斗,还是武斗,这个现在看来十分清晰的问题,在当时来讲却是一大难题。枫桥镇的党组织领导党员干部群众理性地选择了以发动群众、教育说理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罕见地出现了在教育、改造过程中不打人、不捕人的良好局面。
1963年10月下旬,枫桥镇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要求好好总结枫桥的经验。当年11月上旬,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队和诸暨县委共同署名的《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一文中,首次将枫桥镇的做法命名为“枫桥经验”。
虽然“枫桥经验”诞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它所蕴含的群众工作理念和善治理念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它历经55载,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的理由。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下,面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切入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早、抓小就地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原则,努力做到组织群众减少矛盾、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服务群众预防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时代最强音,以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底色,以自治、法治、德治为核心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再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基层治理法治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同时,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传统+科技”的手段,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管理广泛深入地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为“枫桥经验”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唯有时间能证明伟大。55年前,毛泽东同志要求学习推广“枫桥经验”,15年前,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枫桥经验”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经验、做法、现象、样本等等,但唯有“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容颜不改,青春依旧,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
55年来,“枫桥经验”始终在变。这种变源自于其不断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顺应时代社会之变,顺应社情民情之变,以变应变。正是这种主动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枫桥经验”,使坚持和发展成为“枫桥经验”坚实的两翼。可以说,创新是“枫桥经验”的活力之本、力量之源。
55年来,“枫桥经验”始终不变。不变的是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这是“枫桥经验”的根本宗旨,也是“枫桥经验”的内在灵魂,是“枫桥经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变的是方法和手段,不变的是灵魂和根本。正是这种变与不变,构成了“枫桥经验”的辩证法,让“枫桥经验”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今年春天以来,《法制日报》记者寻访各地,采访了多地的基层社会治理,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各地的“枫桥经验”可能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面对的人群各异,形式、方法、手段也各有差别,但其宗旨与核心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枫桥经验”之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跨越55载的“枫桥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书写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伟大传奇。(《法制日报》编辑部)
相关专题 |
·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