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工作综述

2018年11月09日14:51    来源:今日浙江

从遥远的亘古流淌而来,向遥远的未来绵延而去,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识。

一群群“最美浙江人”不断涌现,一项项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轮轮文化体制改革风起云涌,一个个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方方文化阵地春风化雨……多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部署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浙江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的生动景象。

进入新时代,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为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有力文化支撑。

战略引领

坚定发展先进文化自觉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文气充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省委深刻认识到文化作为综合竞争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较早地部署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八八战略”的决策部署,并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的主持下,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同志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几届省委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迈进。

2008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要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

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进入新时代,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省委书记车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为文化浙江建设架起“四梁八柱”,吹响了新时代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集结号和动员令。

文化浙江,坐标清晰:通过5年左右时间,深入实施“十大工程”,着力提升浙江文化的引领力、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公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的示范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名家荟萃、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印记鲜明的文化发展先行区,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浙江,浙江文化建设一脉相承,一路前行,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高举旗帜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9月的嘉兴南湖,红船静泊水面。人们在参观后,不由得被“红船精神”蕴含的丰富时代精神所震撼,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进一步提升文化引领力,浙江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广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强化党的理论武装

把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强理论学习。省委制定《浙江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以上率下、带头学习。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上党课、作报告;省管干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研讨会、学习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丰富主题宣讲。“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读新语”……浙江全力推进、全民动员,一系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活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阵阵高潮。

深化研究阐释。浙江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建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红船精神”“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重大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广泛普及、深入人心。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浙江强化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连续三年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综合检查,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定期分析研判、情况通报等制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地。

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先后出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强网络媒体导向管理、加强市县广播电视发展管理等政策举措;优化思想宣传工作,出台了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政策文件。

繁荣清朗网络空间,浙江推出“领航新征程”“点亮正能量 圆梦新时代”重大网络主题宣传,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理政 浙江实践”等网络访谈活动;大力推送网民创作的优秀网文、网评等网络文化产品;全面开展“网络清朗”行动,推进网络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

——践行文明崇德向善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巩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

弘扬争做“最美”。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涌现12位全国道德模范、132位浙江省道德模范,388余例先进典型入选中国好人榜、1300余例入选浙江好人榜,“最美现象”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

传承“家风家训”。全省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建成150余家家风馆(廊、室)。

扣好“第一粒扣子”。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春泥计划”,建成10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滋润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发展乡贤文化、开展文明创建、倡导志愿服务……如今在浙江,礼让斑马线、垃圾不落地、邻里讲和睦、礼仪待宾客等成为亮丽风景线;嘉善“善文化”、仙居“慈孝文化”、义乌“信义文化”、长兴“和文化”等区域道德品牌连点成面、蔚然成林。全省已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14个、全国文明村镇191个、全国文明单位249个。

守根护魂

继承创新推陈出新

今年6月,舞剧《遇见大运河》在首演地杭州大剧院再次上演,1500多人的歌剧厅一票难求。为庆祝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而作,该剧4年来在全球巡演139场,“遇见”16万名观众,采风、巡演行程10万多公里,将千年文明的中国故事传向世界。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浙江坚持传承和创新,从历史传统、人文优势和文化基因中提炼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文化传承“重经典”

浙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浙江文化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钩沉历史文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设立研究项目811项,出版学术专著达1000余册,《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开创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逐步形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

延续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被确定为中国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名列首位;共启动6批259个历史文化重点村、1282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各级投入资金50多亿元,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推动继承发展。实施《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省大中小学校逐步建成一批校园戏曲传承教学基地。“非遗体验”“我们的节日”“国学文化进社区”……各种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走进浙江的城市和乡村,在全社会营造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文艺创作“有高峰”

浙江坚持文艺精品战略,深入实施繁荣发展文艺“七大工程”,促进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书法绘画领域,“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全面完成,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兰亭书法双年展等优秀艺术展见证了浙江文化自信;

舞台艺术领域,歌剧《青春之歌》、话剧《谁主沉浮》等一批创作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越剧《屈原》、婺剧《宫锦袍》、舞剧《王羲之》等创作守正出新;

影视剧作领域,《东方》《国家命运》等革命历史题材和《青恋》《温州一家人》等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央视首播,形成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浙江现象”。

网络文学、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近年来,浙江入选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优秀网络文学作品8部,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排行榜作品8部。

浙产文艺作品惊艳世界舞台,《嘉年华》《大世界》《芳华》等频频入围国际电影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海外销售394.8万美元,创下中国动画电影国际销售的最高价。

——文艺浙军“强队伍”

浙江紧抓人才培养,打造壮大“文艺浙军”,着力造就大批文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探索建立文化荣誉制度,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出优秀作品。近年来,全省文艺队伍构成更加多样,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异常活跃,成为文艺浙军的有生力量。

文化惠民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金秋时节,“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活动让浙江的乡野大地热闹起来。今年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浙江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活动千余场,各村级举办活动近万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演出,共享丰收喜悦。

多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品服务精准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保障

浙江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以“标准化”树起文化服务的“硬杠杠”。先后成立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浙江文化干部网络学院。2012—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459.28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3%。

2017年,浙江被文化部确定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地区。宁波鄞州区、嘉兴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台州市、温州市先后入围第三批和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上,“浙江样板”勇夺全国第一。

——完善设施网络

在浙江,省内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已免费开放;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音乐厅等“老场馆”焕发新魅力;之江文化中心、自然博物馆核心馆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等“新地标”拔地而起,群众享受越来越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家、各类博物馆275家,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城市,294个城市文化公园、192个社区文化家园、163个企业文化俱乐部走进街道社区和企业,“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让市民心有所栖。在乡村,农村文化礼堂寓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成为农民精神殿堂。浙江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工程,至今已累计建成1万家。从今年起,每年还将建设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人口500人以上的村有望实现全覆盖。

——丰富产品供给

近年来,浙江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万人次,让文化深深扎根浙江乡土。

把文化的种子“种下去”,“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百名教授回乡走进百家文化礼堂”等活动编制了2100多项服务内容,供村民“下单”,乡村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

从 “送文化”到 “秀文化”,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等展演赛事接连不断,“我们的村晚”“我们的家训”等活动让群众来做主角,一支支来自农村、社区的文艺队伍,激活了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

浙江还涌现出浙江“图书馆之夜”、衢州“文化加油站”、温州“城市书房”、舟山“淘文化”、丽水“乡村春晚”等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多样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产业发展

拥抱万亿“新蓝海”

别具魅力的异域风情、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耳目一新的“街区化”策展设计……这几日,杭州文博会刷屏了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展会达成现场签约项目51项,合作签约及意向成交(含项目融资)达159.5亿元。

近年来,浙江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深入实施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3年和2017年,浙江先后两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2017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意见》;2018年,发布《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

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大力实施“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86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持续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转型升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文化产业量质齐升

国有和民营齐头并进。“党报上市第一股”浙报传媒完成新一轮资产重组;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成为主营业务超100亿元的文化集团;以阿里影业、华策影视为龙头,全省1400余家影视企业串联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去年,浙江有5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获提名奖,入选数量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目前,全省上市文化企业达39家,100余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特色板块加快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12、1/4、1/5。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网络剧、互联网娱乐等“文化+科技”新兴文化业态突飞猛进,杭州数字出版基地集聚数字出版企业近400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华数传媒等三大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全面建成,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咪咕数媒)覆盖近5亿用户,年收入超65亿元。

产业集聚力逐步显现。全省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0多个,多数园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比超70%,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西溪创意产业园等竞争力不断提升;涌现78个文化创意街区创建单位,集聚文化企业7000余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越剧小镇、艺创小镇、青瓷小镇等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成功实现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融合发展理念。

2017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3745亿元,增长15.8%,占GDP的7.2%,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三。根据浙江提出打造文化产业“万亿级”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6万亿元,增加值GDP占比达8%。

——产业“国际范”充分显现

浙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促进对外文化贸易,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高速增长,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交会、杭州文博会已连续举办十多届,闻名中外……近年来,浙江文化产品出口蝉联全国第二。2017年全省文化服务出口总额就达27.01亿元,同比增长84.04%,覆盖184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 马跃明 岑文华)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