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彭艳:在蓝色海洋中逐梦

2018年10月31日16:3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蓝色海洋中逐梦

“2013年,‘精海1号’随中国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巡航,探测南海海域,实现我国无人艇在南海第一次应用。

“2014年,‘精海2号’装备于‘雪龙号’科考船,探测南极罗斯海,首次为‘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极罗斯海找到锚地,并绘制了难言岛附近1∶5000大比例尺海图,助力国家极地战略。

“2015年,‘精海3号’随‘向阳红19’赴东海进行大范围海图测绘,填补了岛礁群海域、浅滩测绘空白。

“2016年,‘精海3号’完成对南海七连屿岛礁海域探测。

“2017年,‘精海3号’完成近海岸带综合地址调查。

“2018年,‘精海3号’‘精海7号’在东海‘桑吉轮’重大撞船事故中,成功完成沉船探测以及污染水样取样,为大规模凝析油泄漏事件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说起这几年“精海”系列无人艇取得的成绩,彭艳,这位已经有13年无人艇研究经历的80后“精海妈妈”如数家珍,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2009年,27岁的彭艳就参与到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龚振邦、罗均、谢少荣教授的团队,从事智能无人艇和仿生控制方面的研究,如今她担任着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带领团队完成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的研制工作。

与无人艇结缘,源自彭艳对蓝色海洋的痴迷与敬畏。“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以及让人无限痴迷的蓝色海洋,而我们致敬它的方式,就是开展智能无人艇的技术研发。”彭艳说。

“精海”无人艇命名出自“精卫填海”的故事,研发之初,国内还属较前沿领域,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不多,全靠团队自己摸索。

彭艳说,无人艇团队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在海上,平均两个月就有一次海上测试,足迹遍布东海、南海、黄海。

海上环境恶劣,常被晒到脱皮,而最难受的还是晕船。“整个团队近四分之三都会晕船,有时在海上吐得昏天黑地。边吐边工作已成为大家的工作常态。”彭艳说。

每一个“精海”系列无人艇的诞生,对团队来说,都像孕育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命。为了研发控制系统更稳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无人艇,“精海爸爸”“精海妈妈”们没日没夜地拼搏。彭艳还记得2012年她怀孕了,却正值无人艇海测试验进入关键时期,她挺着大肚子在现场。孩子出生刚6个月,她就带上婆婆和孩子,扛着行李赶到海边。“家人们都十分支持理解我。”她说,“我也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常告诉他,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的梦想。”

“精海”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32岁。“海洋无人艇事业需要一群有理想、志同道合的人去为之奋斗,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彭艳说,“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经得起海水泡,经得起冷风吹,在探索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追求工匠精神,把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真正应用于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的海洋装备作贡献。”

围绕上海大学以海洋为特色的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彭艳带领团队正在开展海洋智能运载系统、海洋传感器、海洋装备智能布放回收系统等的研究。她说:“我的梦想是做出一系列真正实用的海洋装备。”(记者 王海磬)

(责编:王楠、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