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八年来,一批批上海教师怀揣着使命从黄浦江边来到叶尔羌河畔

把理想和奋斗的种子留在喀什

2018年10月22日14:24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把理想和奋斗的种子留在喀什

距离上海5000多公里的新疆喀什,对大部分上海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地名。不过,在一批又一批上海援疆老师的心中,因为挥洒过的汗水和心血,喀什一个个陌生的地名变得熟悉而鲜活。

今年是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工作的第二年,一年半期满,一部分教师带着不舍离开了喀什,接替他们的,则是170多位来自各个学校的上海教师。他们怀揣着使命离开家人,来到喀什教育第一线,在这里开创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白+黑”“5+2”是常态

刚来到喀什,几乎每个援疆教师都会感到不适应。喀什的昼夜温差极大,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鼻子也常因空气干燥而出血。

难适应的不只是喀什的气候,还有当地的教学情况。站上讲台后,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能力较低的师资队伍、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让援疆教师感受到了更为明显的“水土不服”。为了担负起提高喀什教育质量的使命,他们常常顾不上吃饭,宿舍里总是备着馕和方便面。每天工作到半夜,双休日也很少休息,“白+黑”“5+2”的工作模式早已成为了常态。有时来不及回家过夜,也就只能在办公室凑合睡一晚,第二天继续忙碌。

陈护安去年2月来到喀什六中当副校长时,学校正处于成绩连年停步不前的瓶颈期。喀什六中的3000多名学生全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教师中2/3是少数民族教师。陈护安和其他两名援疆教师一起,形成了少而精、小而准的“小组团”教育新模式,分管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除了要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陈护安对学生和当地教师也都“有求必应”,常有学生来他的办公室送信,他们的心愿、诉苦、意见,都一一得到了回应。

今年高考发榜时,喀什六中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高三26班的阿米那超常发挥,取得了587分的好成绩,在喀什地区名列第一,全校一本率比去年提高2%,二本率提高5%。今年招生,喀什地区中考成绩53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中,80%选择了喀什六中。一年半来,三名上海援疆教师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变化,“刚来到喀什时,我心里总有疑虑,担心对不起六中的学生。现在,我的心里终于有底了。”陈护安说。

家书承载着不舍和期待

一年半的援疆任务结束了,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米红林却放心不下学院的教学发展,主动请缨延期至三年。作为一名教师,米红林无法拒绝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每周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给学生预留了8课时的交流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但作为一名父亲,他却忙到没有时间为女儿辅导功课,“今年女儿刚读6年级,正是关键时刻,但我连一道数学题都来不及给她解答。”说起家中的情况,米红林的情绪不免有些低落,不过他仍然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写道:爸爸必须走,因为新疆的学生也要开学了,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

来到喀什之后,老师们喜欢给家人写信,明白了“家书抵万金”的意义。薄薄一纸家书从喀什寄到上海,要经历10天左右的辗转,但信纸上却承载着网络承载不了的期待和牵挂。

今年8月来到喀什六中后,上海援疆教师范志超已经收到了10封女儿写给他的信。自从他离开家人,前往遥远的新疆喀什,读三年级的大女儿一下子成长了不少,在信中,她让父亲不要担心,自己会照顾好3岁的妹妹。今年中秋节,喀什地区叶城县叶城二中的副校长陶化初回到援疆楼宿舍时已是晚上11时。令他惊喜的是,他收到了妻子送给他的一首诗: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喀什成为第二个家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了援疆教师的动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奋斗在教育援疆的第一线。不仅如此,在融入当地学校的过程中,援疆教师还与喀什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过去,喀什学生高考时填报的基本都是新疆的大学,和上海的老师接触后,“要和老师一样,去上海读医学院和师范学院”成了他们最诚挚的愿望。

“把当地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把喀什当成第二个家”是不少援疆老师爱说的一句话。看到自己奋斗的这片土地不断发生变化,援疆教师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自从2010年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四县以来,上海教师给南疆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2014年,全国教育援疆工作中首个职教联盟——沪喀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如今,上海14所中高职院校对口喀什职业学校,围绕当地调整专业结构,让喀什的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

2015年,喀什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喀什大学,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服务当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今,在上海援疆共建的土木工程学院,首届34名毕业生中,有10多名投身于南疆建设中。泽普五中试点的“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也为边疆支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什么去援疆,援疆做些什么,能为当地留下什么?面对这些不断被提及的问题,八年来,一批批援疆教师从上海的黄浦江边来到喀什的叶尔羌河畔,用真心和汗水写下了答案。借助上海的教育资源和理念,他们把理想和奋斗的种子留在了喀什师生心中,也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贡献。(记者 裘雯涵)

(责编:吕腾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