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18:28 来源:新华网
见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是在两台手术的间隙,刚下手术的他还很疲惫。因为自己同样身患颈椎、腰椎疾病,刘海鹰更能理解患者的痛苦。面对大量慕名而来的患者,刘海鹰一年要做约800台手术,晚上十点以后做完手术成为工作的常态。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影响着刘海鹰的健康。他自己曾动过三次大手术,每天要吃三种降压药。手术时,他要带上颈托、护腰,再穿上厚重的铅衣。长时间站立让他患上了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闭塞症,严重影响了下肢的血液循环。为了有更好的身体应对繁重的工作,刘海鹰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走步锻炼,时常因为疼痛而大汗淋漓。
脊柱侧弯等疾病在一些边远地区更为高发,每一个患者背后往往有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刘海鹰于2011年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至今,基金会公益团队赴贫困地区义诊超70次、诊治患者5000余例,为80余位贫困的重症患者进行了手术。
为了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刘海鹰每次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边远地区做公益,曾有两个周末连续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藏区。“我这么做一是践行医生的职责,还有就是不忍看到一些患者因病致贫。”刘海鹰说。
记者见到得西拉姆时,她正在北京的展览路医院接受脊柱手术前的头盆环矫正治疗。今年13岁的得西拉姆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聪明开朗、笑起来露出小虎牙的她在学校人见人爱,但由于脊柱畸形,她比同龄孩子矮很多。
刘海鹰去年在理塘就见过得西拉姆,今年5月再次带队义诊时,刘海鹰发现得西拉姆脊柱侧弯的情况随着生长发育急剧加重,决定把她带到北京手术,费用由基金会承担。
“后背感觉像背着个沉重的包。”得西拉姆说,“10岁的时候,爸妈带我去成都看过病,做手术要二三十万元,爸爸妈妈种菜、打零工一年也就收入一万多元,因为费用的问题就没有治。”
在一些人看来,刘海鹰这样热衷做公益甚至“有点傻”。“我大量的周末时间都用来出去义诊,别人请我去外地帮忙做会诊手术,会有很高的报酬,这些年我都极少去。公益义诊和手术不仅一分钱拿不到,还要想办法去募集经费。”刘海鹰说。
上世纪80年代,这位在河南安阳上高中的少年,看到学校附近的医院外总有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人搭着棚子默默等待。悲悯之心促使他走上了医学道路,也让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今年9月,由刘海鹰参与发起的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刘海鹰说,真正促进全面的脊柱健康发展还要从源头开始控制,普及全民脊柱健康常识,提高脊柱专业医生的业务水平。希望能在脊柱疾病预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做更多的事。
“相比于大医、名医,我觉得做一名良医是第一位的,这是医者的初衷。作为一名医者,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德行和善举帮助更多的人。”刘海鹰说。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记者林苗苗)
相关专题 |
·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